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踏上陕北这块高天厚土,你在感受她的古老与厚重、博大与精深、独特与壮美的同时,还会被她的历史给读醉,山水给看醉,文化给陶醉,民歌给听醉,茶饭给吃醉,美女给迷醉,烧酒给喝醉。
一
为什么被陕北的历史给读醉?因为她的历史太古老、太厚重、太传奇、太有味。徜徉在这个历史隧洞中,你会被她浩瀚沧桑的经历所感动,也为自己的知识储存不足而惭愧,恍恍惚惚间,你就醉在了这里。
历史上陕北是北方游牧各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文化交融之地、商贸交汇之地、兵家争夺之地,是一个孕育故事、写满传说、滋生英雄的地方。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走过多少英雄豪杰?出过多少先贤圣明?已无法统计。但只要你走进她,你的耳朵就会被她的历史给塞满,你的记忆就会被她的历史所占领。
陕北的历史,悠长久远者有物可考,跌宕起伏者有史可查。能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可考证到人文始祖黄帝的活动轨迹。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走向,也由此被人们称为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和华夏民族的圣地。
在这里,某一抔黄土下,说不定就埋葬着一位英雄豪杰的英骨;某一堆废墟中,说不定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某一条古道上,说不定留下过一支什么队伍的足迹;某一孔窑洞里,说不定曾住过哪一位元帅或将军。就是某一棵老掉皮的古树下,某一座冲山鸡圪梁上,某一条长满杂草的场院里,说不定都发生过一桩桩、一件件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不管你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只要你的脚一扎在这块土地上,那些横亘在山梁峁盖上的古长城、秦直道、烽火台,耸立在悬崖峭壁间的古城堡、旧寨子、老窨子,淹没于荒草毛刺中的古战场、古遗址、古关塞,都会无言地向你讲述这里曾发生的一切。
看一看无定河流域、北洛河流域的晚期智人化石遗址,走一走群山环抱、林莽起伏的桥山黄帝陵,转一转黄沙弥漫、沙丘连绵的统万城,听一听那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你就会走进这些故事中。这时候,你似乎能听到秦直道上飞奔的马蹄行进声,古战场上震天的冲杀呐喊声,能看到边关上滚滚升腾的狼烟,边塞上连天轰鸣的炮火……在这些历史场景中,你能找到大战蚩尤的黄帝,治理水患的大禹,开启八卦的伏羲,行刺秦王的荆轲,也能找到英明睿智的秦公子扶苏,抵御匈奴的一代名将蒙恬,建立大夏的枭雄赫连勃勃,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还能找到府谷的折家军、神木的杨家将,绥德的韩世忠、志丹的刘光世,镇守边关的沈括、范仲淹,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
印入你大脑的这些事,哪一件不涉及江山社稷?哪一件不堪称惊天动地?进入你视线的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时代枭雄?哪一个不是人中豪杰?不管多少春去秋来的四季轮回,不管多少斗转星移的岁月更替,都洗不去陕北的恢宏气势,抹不掉陕北的英雄神韵。那是中华民族的气节,那是神州儿女的传统,那是泱泱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当这些历史画面还在你的脑海飞翻,这些历史人物还在你的眼前闪现,你的记忆画面已经切换成红色的图案。这图案如同一幅幅旭日东升图,红得辉煌灿烂,红得鲜艳夺目,红得你不由得胸脯高挺、热血沸腾、从头到脚都装满豪情。
在这些红色图案中,有播撒革命火种的奠基者李子洲、魏野畴,有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刘志丹、谢子长,有结束长征的胜利山下“切尾巴”战役,有进入陕北的直罗镇上“奠基礼”大捷,有统一抗日战线的瓦窑堡会议,有确立毛泽东思想的七大会议,有延安窑洞里形成的马列主义思想,有重庆谈判前油灯下的运筹帷幄,有澎湃激昂的黄河大合唱,有轰轰烈烈的南泥湾大生产,有气势如虹的东渡黄河迎强敌,有从延安走向北京的共和国雏形……想着这些激动人心的红色画面,你就恍若走进那个艰苦卓绝的火热年代,顿觉这里的天红成一片,这里的地红成一团。那是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那是杨家岭的早晨、凤凰山的傍晚,那是枣园的灯光、抗大的讲堂,那是万众瞩目的清凉山、举世闻名的王家坪……这时候,你还会听到“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亲人迎过延河来”的欢迎歌声,看到“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的庆祝场景,感到“打断胳膊连着筋,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革命热情,想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火热青春。
二
之所以被陕北的山水看醉,那是因为陕北的山水太有厚重感,太富感染力,且看一次有一次的震撼,看两次有两次的体会。这样的景色看多了,你能不醉吗?
陕北的山水之美,有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浑厚,也有一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诗意壮美,是一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恢宏大气,也是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诡谲雄奇。
体会陕北的美,先不说黄河乾坤湾有多么鬼斧神工、洛河大峡谷是如何天造地设,也不说靖边丹霞地貌够怎样风光无限、宜川壶口瀑布是何等气象万千,更不用说子午岭林海松涛何等沁人心脾、塞上大漠日出日落是怎么云蒸霞蔚,就路边的景色,既不用你对焦,也不用你构图,随便瞥那么一眼,就手摁一下快门,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角冲击和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站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放眼望去,你会看到山是凹下去凸起来的连绵起伏,沟是刀劈就斧斫成的纵横交错,天是蓝莹莹静悄悄的空旷辽远,云是白楚楚嫩崭崭的赏心悦目。如果你留心,你还会同时看到河的汹涌、林的葱茏、谷的幽静、泉的欢腾、鸟的悠闲、兽的从容、花的艳丽、树的独特、村的美丽、窑的别致……只看得周身通泰了,你才知道那句出自伟人之口的感慨——“陕北是个好地方”,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切身的体会,由衷的陶醉。
那么陕北的山水到底是怎样一个美法?你最好先感受一下她的春夏秋冬,欣赏一回她的风云雨雪。
陕北的春,有一种别样的清新和温馨。山是淡淡的青,草是浅浅的绿,空气里有一股沁人心肺的滋润和悄然无声的恬静。当一场知时节的好雨降临后,那些唱春山的杜鹃,鸣翠柳的黄鹂,衔新泥的燕子,逗闲云的云雀,催耕种的布谷,寻伴侣的火烈就像多声部轮唱一样把大地唤醒。这时候,你才能体会到陕北的桃花是怎样的粉,杏花是怎样的白,柳树是怎样的绿,山丹丹又是怎样的红。踏着青青春草,沐着暖暖春风,闻着淡淡春香,赏着甜甜春色,你就会生出一种无法抵御的微微春醉。
这种微微的春醉,在贺知章春风裁出的细叶里,在叶绍翁墙外的红杏枝头上,在志南和尚沾衣欲湿的杏花雨中,在杜牧欲断魂的清明路上。在你还没有从这迷人的春醉里醒过来时,陕北的鸟便叫得缓了,枝头上的花也开得谢了,田地里的稼苗已经罩住了地皮,这时候的时令已由春季切换到了夏季。
陕北的夏,给你一个别样的凉爽与安静。在许多地方的人们正在酷暑中苦苦煎熬时,陕北就成了一个供人们避暑纳凉的行宫。天蓝得出奇,水清得怕人,云白得鲜嫩,山绿得深沉,那热凉适中的气候要多宜人有多宜人。特别是到了陕北的乡下,清晨能听到鸟叫虫吟,傍晚能听到蛙唱蝉鸣,河湾里可看到鱼游鸭荡,农田里可看到蝶飞蜂舞,蓝天上有雄鹰翱翔,山坡上有麦田金浪,难怪陕北的女子再苦再穷也不想嫁到别的地方。
这么好的景色让你欣赏,这么好的气候把你滋润,这么安静的环境由你享受,谁能不觉得幸福和舒坦?等上露湿草尖的清晨,雨过天晴的午后,凉风拂面的黄昏,月上柳梢的傍晚,漫步在乡村小道上,徜徉于河畔地头间,听鸟鸣深谷、鹰击长天,看白云出岫、紫烟绕山,你疲惫的身体、浮躁的心情就会被这清凉的山风吹得不见了一点踪迹,恍惚间如同进入世外桃源、人间仙界。
陕北的秋,是一年中最丰富最饱满的季节。山是一座接一座的红,水是一沟连一沟的碧,树是橙红亮黄的通透,花是如团如簇的烂漫,颜料中有多少种色彩,陕北的秋季里就有多少种内容。那些粉了万山红遍千坡的荞麦糜谷,压弯树干缀满枝头的瓜桃梨枣,堆满院落挤进窑洞的白菜萝卜,挂满窑檐摞上墙头的辣椒葱蒜,是多么的丰腴,多么的绚丽,多么的让人惊喜和痴醉。与此同时,你还能看到披珠带露的秋霜,绵绵不尽的秋雨,此起彼伏的秋声,红肥绿瘦的秋色
这样的秋,你不仅不会生出伤秋悲秋的惆怅,而且更能感受到陕北的高远意境和恢宏神韵。
如果赶上了有雾的天气,陕北的秋会让你领略到另一番滋味。那些扑朔迷离的雾,跌宕起伏的雾,浓淡相间的雾,飘逸萦绕的雾,把陕北这块本来就神秘的土地装扮得更加神秘无比。这些雾实则有状有形,虚则无影无踪,动则风起云涌,静则潮息浪平,让陕北的山少了一份单调,水多了一些灵气,让你在亦真亦幻中心生诧异:陕北的山水也有这般磅礴大气,这般旖旎秀美?
陕北的冬,你欣赏到的是她的苍茫与大气。不管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黄昏,还是“日出扶桑一丈高”的清晨,无论“千峰万岭雪崔嵬”的雪天,抑或“条枯叶落狂风吹”的风中,只要你站在陕北这块土地上,你都会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与厚重。
这种沧桑与厚重,就是横亘在山梁峁盖上的古长城,就是破败于山脚坡底的古村落,就是隐约于毛刺杂草中的秦直道,就是消失于断壁残垣上的古寨堡。站在这些见证历史的古遗址上,向北看,那是茫茫大漠的无边辽阔,长河落日的无比壮观。向西看,那是古道西风的千种寥落,冰天雪地的万般孤寂。向东看,你能看到来自遥远天际的黄河之水,也能看到白云生处的石径人家。向南看,山横亘而岭逶迤,峰巍峨而谷幽深,塬平坦而崖险峻,石嶙峋而沟腾烟。这东西南北一结合,远近高低一叠加,就构成了一幅有声的图画,冬日的绝美。
陕北的风,刮在冬春季节,走势西北方向,因为风势猛、扬尘大、危害重,人称老黄风。这一“老”一“黄”,把陕北风的特点、威力、危害全部概括无遗。时令一到冬春,一场场老黄风就从西北的毛乌素沙漠弥漫着、呼啸着一波强过一波地刮了过来。所到之处,抬头难辨西东,伸手不见五指,铺天盖地一片浊黄和昏暗。那遮天蔽日的老黄风,翻山越岭的老黄风,摧枯拉朽的老黄风,飞沙走石的老黄风,把这块本来就瘠薄的土地刮得皮开肉绽。这风虽然是伤害性大了些,但阵势让人看了不由得吃惊。好在这已经成为历史,退耕还林后的老黄风再也没有能力走进陕北。
陕北的云有一种特殊的美妙与诡谲。说她美妙,是因为她美得无可挑剔、无法比拟,像神灵之手把云的形态、色彩描到了极致的地步,绘到了纯粹的境界。那种水洗般的干净,牛奶般的鲜嫩,棉絮般的轻柔,丝绸般的飘逸,让人看一眼就刻在脑海记在心里。说她诡谲,是由于她伴随于春夏秋冬,变幻于风云雨雪,美丽于千姿百态,丰富于晨昏昼夜,逍遥于碧空长天,翩跹于远山近水,萦绕于险峰峻岭,穿梭于村庄森林,那些奇妙的变化,丰富的图案,绚丽的色彩,优雅的造型,看一次让你心旷神怡,看两次就让你如痴如醉了。
陕北的雨水季节少,干旱天气多,就是这么一点稀缺的雨水也主要集中于秋季,且多为“南雷雨”和“秋连阴”,但这并不影响她的美。南雷雨多出现于夏秋季节,因为云自南边生,雷在南天响,风从南山起,雨由南方来,故而得名。南雷雨来得迅速,下得凶猛,大得如瓢泼,猛得似盆倾,好像天被谁捅了一个窟窿一样失控。雨不是往下落而是往下砸,一砸一个深坑,一拽一股黄尘,雨如乱鞭抽,雷似龙王吼,地上黄水流,天空雨雾罩,远处斜似帐,近处密如帘。过不了多长时间,高处挂成“水帘洞”,低处积为“水晶宫”,小沟掠柴草,大沟拔树根,世间万物全寂静,唯有一片山洪声。秋连阴是不间断的秋雨,较南雷雨下得舒缓温柔,但邋邋遢遢,缠缠绵绵,淅淅沥沥,滴滴答答,丝丝缕缕,说来就来了,说走却不走。这秋连阴雨一旦下开来,就长得没边没沿,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个月四十,直下得牛羊出不了山,灶口生不着火,山体滑脱了坡,窑背浸透了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许多不便,但过程中若七言诗一般平仄有律的意境,能扯出游子的乡愁,能唤起故人的回味,能契合懒人的心意,能给喜欢打平伙耍赌博的人找到一大堆不上山劳作的理由,谁能说这秋连阴不是一场好雨?
陕北的雪神奇无比,不仅有铺天盖地的阵势,漫天飞舞的潇洒,山舞银蛇的壮观,银装素裹的妖娆,还具有一种“补短板、强弱项”的功能。她能把高的显低,低的填平,脏的变净,丑的变美,瘦的变肥,黑的变白,让大地像换了新衣裳的陕北姑娘一样好看俊样。
雪是伴着风来的。风刮得越紧,雪下得越急,尤其是初降雪时,风在吼,树在叫,大地在呻吟,河流在翻腾,天地间一片轰鸣。一旦轰鸣声消失,雪就下大了,下稳了,下厚了,天地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山川被蒙上一层雾腾腾的雪幔。透过雪幔望去,天低了,地阔了,山矮了,水瘦了,大沟小沟不见了,只有一个原驰蜡象的景象在你的眼前晃荡。如果你再留心察看,你还会发现雪花慌慌地舞,树木痴痴地呆,河水悄悄地流,整个陕北都进入了一种“千山鸟飞绝”的静美和“急雪舞回风”的壮美之中。
三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陕北以她独特的风土人情,感化着人们的认知,洗礼着人们的灵魂,用神秘、厚重、包容和博大把人们一次又一次征服。
在一些人眼里,陕北的历史文化狂放粗野,生猛简单。概括为: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为主的饮食文化;以头裹羊肚子手巾,身穿老羊皮袄为主的服饰文化;以靠山土窑洞,花插石砌墙为主的居住文化。最具侮辱性的,莫过于清代的王沛棻所撰的《七笔勾》。陕北让这位时任靖边知县的河南老乡几笔勾下来,勾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成了一个“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荒蛮之地。那么当你真正走进陕北,有了亲身感受和体验后,就才会知道前者是多么肤浅,后者又是多么荒谬。
只有对这里的人文社会有过切身感悟后,你才能从中体会到陕北文化的独特之处。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忙而不失闲情,苦而不失乐趣,彪悍而重情守义,上进而没有功利。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他们的诗和远方,不一定就是平仄押韵的格律诗,不一定就是地理概念上的远方,是他们心里有诗意,是他们思维想得远。譬如走西口的依依惜别,譬如赶牲灵的爱情故事,虽有一些马致远古道西风式的苍凉凄悲,但多为陶渊明采菊东篱般的悠然闲适,这里面的文化难道还不够你咀嚼吗?
那么陕北文化究竟在哪里?熟悉的人都知道,就在陕北人的柴米油盐中,衣食住行里。只要你走进陕北这块神秘的土地,那些茶饭里的诗,劳动中的诗,节庆时的诗,服饰上的诗,住房里的诗,就会一齐把你包围。最有意思的是,你所感到惊讶的东西,当地人会视为寻常,并对你的激动和赞叹感到意外甚至诧异:“我们天天都是这样,诗意是什么?文化在何处?”
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那一声声张口即来的信天游,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三弦音,那一桌桌香甜可口的年茶饭,那一件件做工精美的工艺品,谁敢说那里面没有诗意?谁敢说哪一样不是文化?哪怕是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一顿简简单单的饭菜,一项平平常常的活动,一句随随便便的玩笑,都饱含着许多诗意,许多画面,许多哲理,许多文化。
先说陕北说书。冰天雪地的烂院里,月黑风高的暗夜中,断壁残垣的墙角下,尘土飞扬的古庙前,你时不时就会看到说书人在说唱,当地人在倾听。那一声声饱含沧桑、铿锵有力的三弦声,那一句句如泣如诉、时高时低的说唱词,随着观众的赞许声、嬉笑声、哭泣声,一齐传入你的耳中。
在这些说唱中,你能听到“三纲五常”的道德规劝,男欢女爱的爱情传奇,千奇百怪的奇闻轶事,各具特色的地方物产。随着那些古老的打击乐和说唱词,你会为“杨六郎独保三关口”而击节,为李自成“八十三天皇帝史”而喟叹,为杨宗保巧娶穆桂英而开心,为王贵李香香的爱情而鼓掌,为八路军修成“延惠渠”而感动,为老百姓给毛主席送金匾而敬仰。最有趣的,是那些即兴发挥、生动夸张、诙谐幽默的小段。在这些小段中,你能知道清涧的石板是怎么个好,瓦窑堡的煤炭有多么的优;吴起的羊肉是如何的香,榆林城的豆腐够多么的嫩;延川的红枣是怎样的脆,洛川的苹果有多么的甜;子长的煎饼是如何的精,定边的麻花有多么的酥;米脂的婆姨是怎样的美,绥德的汉子有多么的帅……
随着艺术水准的不断提升、表现手法的日益丰富,陕北说书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已走进国家大剧院,搬上中央电视台,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群喜爱。比如那几十人组合的《刮大风》,以出众的艺术魅力、非凡的表演手法,让多少人为之赞叹和感动。听着看着她,你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沉浸在这大风的环境中,似乎瞬间感觉到那些被大风吹得耍流星的碾盘、连根拔的大树、揭了顶的房屋、无踪影的牛羊,或在大风中行走的拦羊人、地里干活的务农人、路上拾粪的老汉汉、家里照门的老婆婆等画面,感觉到铺天盖地的老黄风正呼啸着从你的面前刮过,那风的威力让你身子不由得斜,浑身上下不由得冷。
再说陕北秧歌。秧歌是陕北一种最常见的民间娱乐活动,村村都会组织,人人皆能表演。每逢佳节,凡遇庆典,就一定有秧歌队伍出现。那庞大的阵容、夸张的舞姿、欢快的节奏、喜庆的乐曲一起,即刻就能把陕北人热情豪放、朴实果敢的文化气息向你传递,缓解你的疲劳,调节你的心态,让你觉得这人世间压根就没有什么烦恼事让人想不开。
秧歌的种类有跑旱船、踩高跷、赶毛驴、耍狮子、舞龙灯、唱道情等,样样有特点,项项多韵味。参与者不分男女老幼,会走路就会扭,会说话就会唱。那些掉了牙的老头老太太,五六岁的碎脑子娃娃,都是这秧歌场上的演员。这种娱乐形式,现在已经演变为一种锻炼身体的广场舞,单位的院子、小区的广场、学校的操场、城市的公园、路边的空地,只要有一席之地,你就能看到扭秧歌的大妈大爷迈着步子扭,放开嗓子唱。
作为陕北秧歌代表之一的安塞腰鼓,更是把陕北人的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表现得淋漓尽致。羊肚子手巾一扎,红腰带一缠,人的音乐细胞、舞蹈细胞似乎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夸张的动作,奔放的舞姿,从山梁上打到场院里,从小山村打到大都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最终打出国门,响彻七大洲五大洋。
在安塞腰鼓未开打之前,山是沉默的,水是静止的,云是安谧的,风是无声的,除了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外,似乎连一声鸟鸣虫唱都听不到,整个世界都静止在这大动之前的大静中。随着“咵咵——咵咵”的鼓槌敲打鼓帮声轻轻响起,整个世界就开始沸腾了。这成百上千的腰鼓手,在这黄土山梁上跳了起来,飞了起来,舞了起来,喊了起来。像翻身的鹞子,奋蹄的骏马,飞转的流云,咆哮的江河,让人目不暇接,如痴如醉,恍惚中不知身在何处,面对何人,除了震撼就是感动。这时候你看山山在摇,看云云在飘,看水水在舞,看风风在笑,看什么什么足劲,想什么什么惬意。你的声音变成快乐在迅速地传递扩散,从近处开始,向远处飞溅,从这张嘴里喊出,在那张脸上放大,塞满了陕北的沟沟洼洼。与此同时,你似乎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被收进了腰鼓里,和天同舞蹈,与地同欢乐,所有的感觉都归结在销魂二字上。
除这些外,陕北还有很多民间文艺形式,如娱乐中的唢呐、老鼓、鞭舞、琵琶、扇舞、杂技等,工艺类的布堆画、糜贴画、豆粘画、麻袋画、剪纸、刺绣、泥塑、石刻、根雕、柳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或悠长而婉转,或昂扬而豪迈,或玲珑而剔透,或独特而精湛,一项项尽是民族瑰宝,一样样堪称巧夺天工。
四
为什么被陕北的民歌给听醉?因为陕北民歌的历史太悠久,风格太独特,文化太浓郁。她是陕北文化的瑰宝,是了解陕北文化的窗口。
陕北民歌因形成于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山峁圪梁和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因此饱含地域特色。她既有苍茫浩大的雄浑之气,又有委婉曲折细腻之韵,因产生广大穷苦人之中,其歌词中多反映“受苦人”的生活处境和真实感情。这些民歌或凄然,或悲壮,或热情,或奔放,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加工、提炼和融汇,具有了非凡的史诗品格和民歌特色。
当你走进这块高天厚土,那些萦绕在山梁梁上的信天游,回荡在沟渠渠的信天游,飘扬在山坡坡上的信天游,隐约在村头头上的信天游,就会随着纯洁的白云、清新的山风,爽爽地灌进你的耳中,令你一下子就沉浸到信天游的海洋之中。
她的曲调分多少类,歌词有多少种,歌者到底多到多少人,天王老子也无法统计。因为曲在陕北人的脑子里,词在陕北人的生活中。生活中有多少种色彩,信天游中就有多少种类型。他们耳朵听到了,眼睛看到了,鼻子闻到了,脑子想到了,嘴一张就是他们的作品。哪怕是天上打了一声雷,地上滴了几滴雨,头上飘过一朵云,面前吹过一缕风,乃至于驴打了一个喷嚏,羊反了一个刍,都能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启发他们的歌唱热情。正如歌里头唱的那样:“信天游就出在咱陕北人的口,哪达里想起哪达里有。”
陕北人爱唱歌,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不无关系。这个山连着山沟套着沟的黄土高原,由于地广人稀的居住环境、多旱少雨的自然气候、荒凉贫瘠的立地条件,使这里的人们生活极度苦焦和单调。在家的耕田地、放牛羊、务庄农,出门的赶牲灵、走西口、揽长工。为了打发寂寞、消除疲劳、缓解苦闷、抒发情感,他们高兴了要唱,愁苦了要唱,劳累了要唱,舒坦了要唱,忙碌了要唱,闲适了要唱。山头上唱豪迈,沟渠里叙难怅,大晌午表煎熬,二半夜吟忧伤,唱歌就成了他们的最好发泄和情感表达。
歌者没有男女老幼,唱点不分晨昏昼夜,只要会说话的都会唱歌,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歌声。不论田地里劳动的庄稼汉、锅台前做饭的小媳妇,还是山坡上放羊的拦羊娃、山道间行走的背柴人,抑或工地上的木匠石匠、场院里的婆姨女子,只要是触了景、生了情,那歌声就会像水一样自然地流淌出来。
静格悄悄山坳里,红格崭崭山头上,水格淋淋菜园中,雾格腾腾村道上,你随时都会听到一声声婉转悠扬的信天游。那歌声柔如春江水,劲似梁上风,不仅歌唱者声到情到,而且把听者也能一次次带入这如痴如醉的境地。特别是那些陕北女子绕过山梁梁的余音,飘过沟道道的颤音,缠在树梢梢的甜音,荡在崖畔畔的回音,甜格生生脆,脆格生生甜,似唱春山的百灵,听得人像鸡毛扫脖颈、鱼儿拱脚心,心里头说不出有多少种惬意。
要区别歌唱者年龄大小,心情好坏,光景瞎好,不需要见到本人,只管听歌就能找到答案。腔土道理正、气短叹息深的歌是老年人唱的,你会听到“年轻人看见年轻人好,白胡子老汉球逝了”的感慨。腔满底气足、曲调若流云的歌是中年男子唱的,你会听到“山挡不住云来树挡不住风,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的执着。贤惠里有反省、感悟中含哲理的歌多是中年妇女唱的,你听到的是“再好的干粮当不成个饭,再好的朋友也不如汉”的感叹。
唱民歌的主力总是年轻人。年轻人多情,唱的自然是情歌。在这些情歌中,你听到的有:“你穿上红袄袄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扰乱”的稀罕,“眉对眉来嘴对嘴,面对面坐在还想你”的热烈,“一把搂住你细腰腰,好像老绵羊疼羔羔”的怜惜,“白格生生脸蛋太阳晒,水格灵灵巧手挖苦菜”的疼爱,“想你想的手腕腕软,拿不起筷子端不起碗”的思念,“天有情来地有义,你一辈子都在我心里记”的执着,“巧口口说来毛眼眼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的亲切,“对对蝴蝶双双飞,这么好的妹子你怎不来陪”的埋怨……
如果你是初来乍到者,听着这勾人魂摄人魄的信天游,你一定会被这些歌声带入一种意境。那些窑洞里青年妇女对远在门外丈夫的思念,田野里年轻女子对心中白马王子的幻想,硷畔上搂柴女人对相好者的期盼,山坡上张家男子对李家女子的试探等歌声,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清溪穿涧、山泉滴翠的美妙。这时候,你的心情随着歌唱者的喜怒哀乐而起伏,你的节奏随着歌唱者的节奏快慢而变化,那苦中带乐的腔,唱中带哭的调,酸中带甜的词,豪中带野的味,准能把你听得心慌慌的、脸热热的、脑晕晕的,像喝了陕北米酒一样醇美。
如果在陕北住久了,你还会在不同场合领略到不同功用的陕北民歌,如酒摊场上的劝酒歌,秧歌场子的“秧歌曲”,祈雨时的祈雨歌,送神鬼的“祛病调”,犁地时的“回牛曲”,工地上的“号子音”,或高古,或离奇,或如山叹息,或似水沉吟,让黄土高原增添了一份神秘和韵味。
五
陕北的茶饭为什么好吃,为什么吃一次就能让人回味无穷?那只有看过了才知色美,吃过了方知味醇。看过了吃过了,你就会明白:她的风味牵动着你的嗅觉,她的工艺吸引着你的视觉,她的文化内涵刷新着你的感觉。
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陕北为多民族杂居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丰富了陕北传统饮食。在这浓郁的黄土味中,既弥漫着中原农耕文明的隽永,也渗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瑰丽,这一切都融汇到熬、蒸、煮、炖、烤的烹饪工艺里,体现在酸、甜、苦、辣、咸的味道中。那种美好,用文字无法表述,只能靠切身体验。要想了解个大概,你也得住在陕北慢慢地感受、细细地品尝。其中羊肉和荞面最有陕北特色,也是我最熟悉的。
羊肉是陕北的一张名片。一提起陕北,人们就会想起羊肉。陕北羊肉之所以如此有名,一因羊子的肉质好,二为做肉人的手艺高。
肉质好是因为羊子的生长条件。山大沟深的立地条件增加了陕北羊子活动量,干旱少雨的特殊气候使地表植物无公害,没有过多的环境污染使这里的水质纯天然。羊子天天吃着中草药,日日喝着矿泉水,时时刻刻在健身,肉质能不好吗?特别是陕北山上生长着一种俗称“百里香”的地椒草,这种草离十里八村都闻着香,羊子天天吃它肉能不香吗?
手艺好那是陕北人长期积累的经验。陕北人做羊肉,既有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也有现实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窍道”。他们炖有炖的技巧,煮有煮的讲究,炒有炒的规律,烤有烤的方法,什么时候肉下锅,什么时候加把火,什么时候除膻味,什么时候加佐料,缺一项不到位,多一丝就超标。在陕北,羊肉的做法少说也有十来种,清炖、水煮、干烂、爆炒、烧烤、清蒸、带骨、手抓等等。花样千百种,结果一个好。他们能把羊子每一个部位的特点都琢磨到精透,在此基础上再精细地区分开来烹制,如烩羊杂、烤羊腿、煮羊头、炖羊眼、炒羊舌、烧羊腰、酱羊蹄、拌羊肝、调羊肚等。在吃这些美味的同时,你既能享受到羊肉的香味,还能欣赏其烹饪工艺,受到文化熏陶。
在众多陕北羊肉的做法中,最为普及最有特点的当数铁锅炖羊肉了。这种连汤带肉的做法,耗费时间长,烹饪工艺难,但做出来的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吃肉肉喷香,喝汤汤有味。这种羊肉不光是吃着可口,闻着也是一种绝美的享受。往往是一家人做羊肉,满道沟飘清香。若到羊子膘肥体壮的秋季,走进陕北,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村庄农户,那一股股扑人鼻的、馋人胃的羊肉就会把你熏醉。
荞面和羊肉是一对绝配,正如陕北民歌里唱的那样:“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羊肉是热性食品,吃了能驱寒,但容易上火;而荞面是凉性食品,吃了可清热,但容易生寒;二者一搭配,那就成了热凉适中、粗细兼顾的绿色保健食品了。所以在陕北吃羊肉,荞面是必不可少的面食。
要介绍陕北的荞面,首先得说清她的食材荞麦的生长背景。荞麦是陕北一种非常有特点的粮食作物,麦收后下种,霜冻前收获,是一种好作务、耐瘠薄、周期短、抗干旱、能倒茬、产量高的庄稼。由于好吃且适应性强,陕北人便大面积种植荞麦。到了秋天,那粉红的、雪白的荞麦花成块成片地开,连山连岭地艳,入脑入肺地香。特别是多雾的早晨,薄雾缠绕着山峦,香气滋润着肺腑,露珠摇曳于花蕊,蜂蝶飞舞于花间,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神秘。
荞麦浑身是宝,花是蜜蜂采蜜之主源,果居陕北杂粮之首位,秆为牛羊家畜之饲草,叶乃长肉年猪之饲料,面常食有降压降糖降脂之作用,皮装枕有清热祛火促眠之功能。以荞面为原料制成的香醋、挂面等荞面食品,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是陕北人馈赠亲朋好友的重要礼品。
精于厨艺的陕北人,能够把一种食材的荞面做出百十种花样。或压或剁,或擀或搅,或搓或削,或煮或蒸,或摊或煎,或酿或炖,无一不是美味佳品。最常见的,有荞面饸饹、荞面圪坨、荞面碗坨等几种。荞面饸饹是陕北人的家常饭,做起来简单,吃起来可口,红白喜事离不了,一年四季都在吃。它的做法是,把荞面兑碱水撬好揉筋道,用一种特制的饸饹床子挤压在开水锅里煮熟,然后浇上臊子汤吃。这种面食和挂面一样粗细,与杂面差不多颜色,捞在碗里形好看,吃在嘴里味清香。
荞面碗坨、荞面凉粉多为夏季食用。它的做法是将荞面或荞面糁子兑温水放入盆内,泡软后用手蘸水反复揉搓,直到面或糁子揉搓成糊状时,再用细箩或纱布过滤,舀入锅里、盆内、碗中蒸熟,取出后晾冷切成条块或片状,调入麻籽油、葱花、芝麻酱、生姜米、精盐、酱油、香醋、芥末、蒜泥、油泼辣子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还能加点当地人制作麻辣肝,那保准你吃了一顿想二顿。
荞面是真正的陕北特产。同样的料,同样的工艺,放到别处做,就色香味尽去,怎么也做不出陕北的味道。这一方面因为水土的原因,同时也与配料有关。陕北人做荞面时,汤的配料和小菜特别讲究。汤的配料有土豆块、萝卜丁、西红柿、豆角条、鲜瓜花、金针菇、茄子片、豆腐蛋等;小菜有各种自家腌制的咸菜和韭菜、蒜苗、香菜以及山野里挖回来的小蒜、高苗等小菜,都是当地生当地长的食材,和当地的羊肉、荞面是“天配就”的东西,这是人为改变不了的事情。
除了传统饭食外,在陕北的饮食文化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她代表了陕北不同地方的不同饮食文化特征。比如榆林羊杂、甘泉豆腐、府谷凉粉、神木粉糊、靖边烩菜、定边炉馍、绥德油旋、米脂驴肉、子长煎饼、吴堡挂面、子洲果馅、南泥湾香菇面等等,个个做工精,样样味道美,留给人们的是那永远忘不了的回味。
六
陕北女人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纯朴的美,纯洁的美,大气的美,美得你一看见就丢魂失魄似的忘乎所以。正如民歌里唱的那样,“陕北女子美得怪,不擦胭脂粉自带。”
站远里看,那是苗格条条的身材,白格生生的脸蛋,黑格油油的头发,齐格蓬蓬的牙齿,端个铮铮的秀腿;走近了看,那又是毛格簌簌的花眼,粉格嘟嘟的皮肤,水格灵灵的眸子,弯格溜溜的眼眉,细格溜溜的纤手。
这样的女人多看几眼,你的眼神由不得呆,你的脸蛋由不得红,你的心跳由不得快,你的脑子里也就由不得想:陕北这样的穷山恶水,怎还能生出这么多这么好的美女?
但还没等你脑子闲下来,那勾人魂的、摄人魄的、壮人胆的、饱人眼的女人们,早把你一双眼睛吸引得不由了自己。那种旁若无人的呆直眼神,那种不管不顾的僵硬表情,那种无缘无故的异常反应,连你自己过后都怀疑那是不是自己的一举一动。以至于为了看陕北美女,走路不看路一头栽进萝卜窖的,过河走了神一脚迈进臭水沟的,多得你都无法统计。
欣赏陕北女人,也有一些人不宜。比如心脏安了支架的,血压超了标准的,建议你最好还是不要去,就是去了你也一定要管住你那不听话的眼睛,不然身体出点问题那可是避免不了的事情。因为到了陕北,这铺天盖地的美女,你想不遇到、想不心动都由不了你!
至于陕北的美女有多少,那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情。她们不是偶然遇到的,而是随处可见的。先不说县城街道上、乡镇集市上、乡下庙会上、红白喜事上、秧歌场子上、说书摊子上那些精心打扮过的女子,就是那些山上放羊的、沟里拦牛的、田间抓粪的、地里割草的、硷畔搂柴的、锅台擀面的也一个个招人喜爱。就连那些被西北风吹秃的山梁梁,被山水冲刷皱的沟渠渠,被毛头柳罩住的河畔畔,被山丹花映红的背洼洼,也随时都能看到一个个俊女子。
陕北女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美法,这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也许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回答,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因为她们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美法,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特点,所以她们美得不一样,美得不雷同。豆蔻年华的有出水芙蓉之娇嫩,及笄时期的有玉骨冰肌之清纯,碧玉妙龄的有含苞待放之俏丽,桃李之年的有面若桃花之娇艳,花信阶段的有闭月羞花之完美,哪怕是半老徐娘的年龄,她们也风韵犹存、仪态万方。
她们笑是一种“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哭是一种“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美,高兴了是一种“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美,生气了是一种“凤眼半弯藏琥珀”的美,闲坐着似娇花照水,行走时如弱柳扶风。真可谓“天生丽质难自弃”“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非得把陕北女人的美总结个三条两款,可以笼统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为皮肤美。陕北女子的皮肤,红若桃花,白似杏花,红得匀称,白得干净。这种肤色和当地的水土不无关系。这里的水是无污染的山泉水,粮是无公害的小杂粮,古代的皇帝、近代的领袖都吃过用过,这些女子吃了皮肤能不好?
二为身材美。陕北女子身段高,腿把长,腰肢细,臀部翘,真正是该凹的地方凹,该凸的地方凸,该大的地方大,该小的地方小,该长的地方长,该短的地方短,把环肥燕瘦的优点全部囊括其中。这窈窕挺拔、婀娜多姿的身材,既有祖先遗传的基因,也有有氧运动的因素。她们天天出门上山,日日抬腿翻沟,身材想不好都不由人。
三为气度美。她们坐有坐相、站有站样,睡觉有睡觉的姿势,说话有说话的分寸,一颦一笑都让人心动。她们心直口快、敢爱敢恨,爱你时爱得死去活来,恨你时也恨得咬牙切齿。她们不管家境穷富,无论地位高低,一个个都活得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洒洒脱脱,真实正直是她们的天性,聪慧善良是她们的本分。她们作女子有作女子的原则底线,作媳妇有作媳妇的三从四德,作婆婆有作婆婆的基本尺度,但不管年龄怎么变化、角色如何转换,端庄大度的品质始终不会改变。哪怕就是吃了亏受了气,她们也会独自承受着,从不给别人添乱,这一点更让人欣赏不够、敬佩不够、喜爱不够、心疼不够。
七
酒文化是陕北文化绕不过的话题。她是陕北文化的主流,既是交际平台,又是文化缩影。她不仅有一种饮用助食的物质功能,更是一种以酒表情达意的文化符号。她之所以能让你醉,一是被她的文化给看醉,二是被陕北人的热情给灌醉。
怎么看呢?一看热闹,二看气势。只有看了,你才会在不同地方、不同场合感受到陕北人的豪爽、血性和大气,体会到陕北人的诚实、淳朴和热情,了解到陕北的民俗、民风和民情,领略到陕北人喝酒的气势、内涵和精神。
看热闹,最好的地方是婚庆嫁娶、开张庆典,最佳的时候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时候的宴会:桌桌人扎堆,人人绽笑脸。“打关”的喝酒者嗓门高,“响堂”的桌子前人拥挤,女客聚集的地方笑声大,老汉扎堆的席间歌声多,那新人敬酒的地方、主家酬客的地方,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围观者站着说话腰不疼,放开本事糊弄人:夸“打关”的酒量大,捧“应关”的拳艺高,夸吹鼓手吹得好,夸新媳妇长得俏,喝彩声中带“煽惑”,笑容背后藏“捉弄”,目的就一个,让别人最好都喝高。特别是那些掉了牙的陕北老汉,两杯酒一下肚,经那些孙子孙女一忽悠,亮开嗓子就唱了开来。那种兴致,那种感觉,那种韵味,让听的人比喝的人还醉得深沉。
看气势,你就得选一个朋友聚会的场所,最好是情趣投合的“拜识”相遇,或是水火不容的冤家碰面。人对路、话对头的,几盅酒下肚,他们的豪爽劲、憨实劲就来了:你有量他给你多敬,你没量他给你代喝,不管你是当官带长的,还是受苦打工的,都把你当神神敬,喝不好不收场,不尽兴不罢休。人不对路、话不投机的,倔犟劲、粗野劲就来了,不是拿起瓶子和你碰,就是端起老碗让你喝,无论你身家比天大,腰缠几万贯,他们都会把你灌得“沉醉不知归路”。不论义气喝也好,赌气喝也罢,陕北人同样都喝得痛快,喝得潇洒,喝得有气势。看陕北人喝酒,壮人胆气,提人精神,让人觉得他们处处都是风景。
品陕北人喝酒,你就得在陕北多转些地方,多待些时日,慢慢地喝,细细地悟,才能从中品出其规矩之讲究、内涵之深厚、文化之丰富。
陕北人喝酒,简单中讲究多,豪爽中礼数全,淳朴中多文雅,憨厚中藏机智。倒酒有倒酒的标准,上菜有上菜的要求,敬酒有敬酒的礼数,落座有落座的规矩。盛酒时,一般用壶不用瓶,因为用壶盛酒倒酒分得匀,显文雅;倒酒时,拿酒瓶捉瓶身不捉瓶颈,捉瓶颈意为对客人不尊。上菜时,荤素有先后,摆放有讲究,红白事有区别,动筷子分主次。敬酒时,人要站席口,脸要露笑容,杯要斟得满,酒要双手端。坐席时,子辈和父辈不能同席,小辈不能坐在长辈前面,子辈不能和父辈划拳,长辈不可给小辈敬酒。
陕北人喝酒,件件有内涵,处处皆文化,局外人很难看懂。两相好对饮,能喝出“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的感觉;为朋友饯行,能喝出“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的意境;为知己祝贺,能喝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爽;思情人独斟,能喝出“一湖斜雨半纸书,两处相忆共江湖”的惆怅。敬酒时,敬一杯有敬一杯的礼数,敬两盅有敬两盅的讲究,老的碰有老的碰的说法,小的劝有小的劝的理由,你虽然已经喝得烂醉如泥,但内心还觉得自己喝得不够仗义。
这就是特点明显、内涵丰富的陕北酒文化,让人看着有劲、听着有趣、品着有味。在看着、喝着的同时,你已经醉得不省了人事!
醉吧,醉在这块充满热情写满传奇的英雄圣土上,让眼睛过一把瘾,让耳朵尝一回鲜,让肺腑洗一下澡,让大脑充一阵电,让肠胃解一次馋,让你一颗放飞的心在陶醉中年轻几十年!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