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回望西沟
我到园区上班,每每路过我曾经工作过的西沟中学,总要回首流连张望。实在耐不住了,今天下班,我绕道而行,回到了阔别25年的西沟中学旧址。踏进这片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一笔一纸都倍感亲切,让我激动。
1985年的9月,我第一次到西沟中学是坐着骡车去的,石籽路,还坑坑洼洼的,以后便是每周六、周一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家里的,而现在是宽展的柏油路,畅通无阻,20分钟即到。走进原西沟中学,现在赫然挂着两块牌子:神木市西沟小学和西沟小学附属幼儿园,面目全新,幽雅静谧。30多年前的操场,黄土弥漫、尘土飞扬,现在变成了花花绿绿的塑胶篮球场,只有那个戏台还在秋风中耸立,仿佛向人们倾诉着西沟中学沧桑的历史。走进校园,大院四四方方,摆布宽敞整齐,充满了现代气息,过去的砖瓦房变成了二层小洋楼。院子是个小足球场,四周是塑胶跑道,校长陪我转了一圈,我寻觅着门前的梧桐树、灶房后的那口老井、初中部的那排老房子、校园里的乒乓球台、门洞里的黑板报、墙外的公共厕所、校园外周围的菜畦等。这些大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储存在我的记忆里,只能落在我今天的纸笔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岁月变换了我西沟中学的模样,但变美了、变好了。徒步故地,回味过去,仿佛就在昨天。“梦里魂牵流连处,重游心悦步履轻,历历往昔青春事,徐徐追忆难舍情。”
三十多年前的西沟中学,那是净土一方,展现了我亮丽的青春。我不停地翻弄着我的记忆,怀念苏师的豆角然然菜、猪肉臊子面,怀想办公室的热炕头,怀恋学生睡去我们喝的一壶老酒、就的一碟酸咸菜,怀念给学生理发的推子剪刀,怀恋门前梧桐树下批改的作业本,怀想学校对面的高山与学校根底的河流。我爱西沟藏金纳银的山川河流,我爱西沟人民的朴实善良,我爱西沟大山里走出天真纯洁的孩子。于是我初为人师,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干劲,代着初一语文、初二物理、初三政治,忙并快乐着。1992年3月2日,我离开西沟中学,西沟情缘、教师情结挥之不去,西沟中学让我生活得简单、繁忙、充实、快乐,且收获了许多——培植爱心,承担责任,懂得付出,真诚待人,这些品质融入了我的血液,让我受益一生。
一
1985年10月6日,7点30分起床的铃声落下,我起床了,从对面的灶房里端来大师傅早已烧好的温热适度的水,洗脸刷牙。八点出操,先跑步,后做操,微微出汗,浑身爽快。最后老校长就近期的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纪律要求作讲话,语重心长,终身受益。八点三十分早自习,琅琅书声,响彻校园,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我在初一班巡视了一圈,孩子们的声音更亮了,生怕老师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之后我便去学校对面的山顶上背古诗古文甚至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文章了。9:50给初一学生讲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倾情朗诵,学生们认真听讲,我带他们时而仰望美丽的天空和闪闪的星光,时而幻想牛郎织女越过浅浅的天河,在天街闲游的情景。师生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漫游,尽情享受着人间天上的美好生活。我也弄不清我在西沟还是在西方,那个佛祖构造的极乐世界。11:00中午饭,是学校菜地里收获的大白菜和大米饭,饭间李老师讲着笑话,不知不觉一大碗就下肚了。下午2:15,初二物理课,讲大气压,西沟中学实验室里有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成真空,两个学生拼命拉不开。又将一个水杯装满,用塑料片盖在纸杯上,迅速将杯子倒过来,塑料片不会掉下来。两个实验足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西沟的教学生活是多么的轻松、愉快、有趣啊!下午4点多,我拿着一本喜爱的小说,到学校下面的小河边阅读了,小溪流水潺潺,犹如音乐伴奏,我与大自然同呼吸,我与书中人物共命运。下午5:30晚饭,猪肉臊子面,里面有瘦肉丁、柿子、土豆、豆腐块等,那是真正的手工面、地道的农家饭。稍事休息,展开一场中青年教师篮球对抗赛,有时也和学生对,直至大汗淋漓,方才收场。晩上7:00—9:00晩自习,学生在教室里重温一天的课程,完成各科课外作业,我们教师在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刻苦钻研所讲授的课程,精心细致地去设计教案。晩上十点就寝,值周教师要巡查并盯着住校的学生把火全灭掉,才放心地离开。深秋之夜,淡淡的月光洒在静静的校园,只有秋风扫落叶的飒飒声,淡然惬意,如诗如歌。于是我在日记中写下:“我们不是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我们要用伟大的爱灌注每一件平凡的事,再用平凡的事造就伟大的人生。”
二
回想我的工作历程,最难忘的还是西沟中学那一段,为什么呢?这段时间的日记记得完整,而且有血有肉。我所经历的这段岁月,如果不写出来,那就只能闷在我自己的肚子里,只是属于我自己的岁月,既无法上升为人生智慧,也不会升华为生命之歌。通过翻阅西沟日记,我知道了那段日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翻开日记,我捡起了曾经的美好与无瑕,也诱发我感悟生活,思考人生。什么是幸福?有钱有权有房有车不一定幸福。幸福就是西沟中学简单的生活:起床、上操、上课、吃饭、打球、喝酒、睡觉,更重要的是与一群心灵纯洁的学生为伍;幸福是西沟中学的大烩菜、揪片面,口感好、营养丰富,容易消化,不得“三高”;幸福是西沟中学的课堂,面对的人希望你表演得越精彩越好,没有嫉妒没有恨,有的只是共同成长;而最大的幸福是劳动得以尊重,换来了爱……今天我之所以懂得了幸福,是因为我懂得了珍惜。西沟中学教学第三年的时候,我有个个人总结,里面写道:“三年来,我没有海阔天空地畅谈,我为人民做什么巨大贡献,我只想为西沟人民脚踏实地地做点我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就是我极其普通的思想”“我看见一张张红扑扑的脸、一双双忽闪忽闪求知的眼睛,心里就忘记了疲劳和痛苦,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好好地教,学生好好地学,农村的孩子照样可以有出息”“我认为,把学生教好,小而言之,是为了学生个人发展,可是个人+个人+……个人=集体,这样我们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不就提高了吗?”“我教书了,形式上的学生生活算是结束了,但我本质上还是个学生,因此自榆师毕业后,我丝毫也没放松过学习。在三年的教学中,我也获得了不少知识,且不仅是书本上的……”人的一生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记忆,但是与青春有关的一切,总会沉淀到河底,成为不可磨灭的回忆。在我的日记里,还记录着我带了三年语文的班级,在其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在我的日记里,还记录着我带了三年语文的班级,在其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暴校长,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88届全体同学向辛勤培育我们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也代表各位老师及初一初二的同学们向不久将要离开我校的毕业生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年前你们还稚气未脱,今天你们长大了,知识增多了,变得格外懂事了,这些变化中凝结着老师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依依惜别之际,同学们不好受,我们的心情也像母亲将要远嫁自己女儿那样难过。
同学们走出西沟中学的大门后,有一部分将要升入高中甚至中专,希望你们更加努力学习,直至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有一部分将要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希望你们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别人,宁人负我,我不负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学们,你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不进则退,当今展现在你们面前的道路,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光明,特别是神府煤田大开发,给我们西沟这样的地方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你们要勇立潮头,大显身手。同学们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用自己的全部才智,报效家乡,报效母校。今后不管你在何时何地,都应该无愧地说:“我是西沟中学的学生!”
对于我们教师,我想向同学们说几句:有人把教师说成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我不认为这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太阳底下有许多高尚的职业,没有进行过有关的大赛,很难评出高尚之最,但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人,把自己的职业视为最高尚的,并不为狂。相传古代欧州有个国王举行一次隆重的授奖大会,要把从阿尔卑斯山上采来的一枝并蒂桃花,奖赏给对社会最有贡献的人,将军、诗人、名医、画家都满怀信心地登上领奖台,却一个个空手而归。国王最后把这枝桃花别在一位满头银发的教师的衣襟上,对他说:“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你,既没有将军、诗人,也没有名医、画家!”可见教师是受人尊敬的,我们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遇到什么教师,都要尊敬他们。
自古以来我们教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任务重、责任大、待遇低,在座的暴校长、麻主任、刘主任、王老师等这些教育界30多年的老前辈是深有体会的。当教师是苦的,但当教师也有他的甜头,这甜头并不是所说的家有万贯资产,这甜头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甜头是将学生渡到知识的彼岸;这甜头是做一块铺路石,让学生在坦途上行走的时候。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奔赴未来,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最后祝老师们健康快乐,祝同学们永远进步!
三
我在西沟中学生活学习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即1985年7月至1989年9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把85级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这也是我西沟中学弥足珍贵,永生难忘的一段经历。1989年9月至1991年7月,是第二阶段,带薪进修,到了陕西教育学院政教系历史专业学习,虽然身离西沟,但情系西沟,因为我还拿着西沟人民的纳税钱在学习,这段学习经历为我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阶段1991年7月至1992年3月,回到西沟中学再教学,只有短短的8个月,又带了初三92届毕业班,那也是我人生最亮丽、最值得回味的精彩一瞬。这8个月,我有以前积累的教学经验,我有进修学到的新知识,我有一颗回报西沟人民的热心肠,我面对几十名调皮而又聪颖的孩子,怎能不使劲用心教呢?我常常是合上书本背课文,提起粉笔即书法,语数理化一起练,课内课外同发力。最难忘的是1992年3月2日早上,离别的最后一课,我们师生共同唱的那支歌《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少年了,只要有人唱或自己唱,我的脑海里展现的就是与西沟中学同学们别离时的画面和情景,不禁让我浮想联翩,或掩面沉思,或泪光点点。回想起来,人和人在一起学习生活工作一场,是一种千百年修得的缘分。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
翻开我的日记,从所载的内容看,有三分之一是我写学生的,有三分之一是学生写我的,又有三分之一是我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所以说我在西沟中学的那段岁月和人生是学生为我谱写的,我十分珍惜这段师生情缘。30多年前的今天,即1988年11月9日我在做什么呢?原来是一个学生大胆地给老师“翻旧账”,解剖我的言行,像崔永元一样正在实话实说。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曾记得,他刚从榆师毕业回来的情形,刚从学生转为老师的他登上了讲台,他那时的高兴之情,你也许会想得来吧,但不知为什么,3天不当学生的他十分的凶,假如一个学生开小差让他恼火了,你得做好准备,屁股又得挨几脚了……这样一来,同学们很少接近他。回想起来,我那时“个子不大,脾气不小”,时常体罚学生,遇到今天,网上一曝,就得“下课”。好在那时,我也在不断地否定自我,调整自我,工作3年后,言行有了较大转变。这位学生又写道:“也曾记得,有一次上课,同学们没人领歌,可还唱得几次三番不停,一遍又一遍,可他早已站在门外不耐烦了,要知道一节课只有45分钟,只见门被老师踢开了,气势真不小,可他并没怎么,只是让捣乱的学生站在黑板上,可他并没动手动脚,让这个“坏”同学回到座位上。竟想不到的是,在讲课的中途他用温和的口吻,叫起了这位同学,让他回答问题。他不会,还是坐下了,并没有罚站……昔日那凶人的眼光再也没有了,留给同学们的只有和蔼可亲,愿意和他接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不断否定自己,更新自己,赢得了满意的另一个自己,使我在西沟中学的那段人生更加出彩。30多年过去了,我要找到让我心静下来的那一群人,是谁不再让我剑拔弩张、左右奔突?是谁让我激情四射、活得真实?是谁让我活得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答案是:地点在西沟,人物是与我有缘的那帮学生!
四
我在工业园区上班,不想走高速,总想走西沟,在西沟的土地上穿行,跟这里的山川在一起,跟这里的历史和当下的生活在一起。因为西沟是让我抵达社会的一个起点,是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在这30多年里,我总想和西沟的学生、同学、老乡聚。那种聚没有势利,只有快乐。那种聚如泣如歌,给寻常的生活点缀了明净的亮点。2018年88届同学毕业30年聚会,一本纪念册,闪耀着长长的友情画卷,每一次相聚都是最美。聚会的那一天,师生集体朗诵了下面这首诗:
塞北七月热情如火瓜果飘香
我们来自美丽富饶的西沟煤乡
在茫茫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上欢聚一堂
彼此寻找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生动模样
30年前在一个叫“西沟中学”的地方
那里曾经有三排极其普通的平房
教室门口长着几棵挺拔的白杨
我们在那里一起度过了三年纯真的初中时光
忘不了土操场上我们与尘土一起飞扬
忘不了早自习上同学们的书声琅琅
忘不了老师讲课时的激情飘荡
忘不了同学之间嬉戏打闹的年少轻狂
忘不了男女分界的羞涩荒唐
忘不了班上的帅小伙和俊姑娘
西沟中学曾经拥有我们同学少年时的梦想
西沟中学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眷恋和珍藏
30年同学情历久弥香
不管你是书记村长还是校长局长
不管你地位高低收入怎样
还有什么能比同学和师生情谊地久天长
正值中年我们是正午的骄阳
让一首首动听的歌声温暖我们的心房
让一杯杯醉人的美酒染红我们的脸庞
祝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永远幸福安康!
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诗出自东晋名作家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大意是鸟儿依恋往日的山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着以前的深渊。1992年3月我离开西沟,至今已有30余年,前几年我陆续写了20多篇回忆西沟中学的文章,但意犹未尽,常常梦中还在神游故地。近日到农贸市场买菜,每每遇到灰昌沟、土城、花墩沟的老乡卖菜,我在西沟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氤氲脑际。今天,索性自驾车,再回西沟走一程。
进入灰昌沟地界,我便弃车徒步,与山水田园为伴,同大自然亲近。30多年了,我没有再在这个村子里行走,今天在村子里穿行,空气清新,村容整洁,绿色绕村。果实飘香。记得过去,横穿村子的大路弯曲狭窄,尘土飞扬,村子里是土坯房、砖瓦房居多。有一处地方留给我的记忆最深,不由得驻足停留。那个姓肖的人家,做豆腐的,如今在哪里?那时清早饿了或晚上几个老师打平伙喝酒,便去打几斤豆腐充饥或下酒,那豆腐味道纯正,豆味浓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那个地方也让几个青春年少的老师悸动不安,朦胧的心,被美丽俘虏……进入秋季,学生交在灶上的各种蔬菜,还有学校师生种的玉米、土豆、瓜、西红柿、茴则白等均已成熟,管理员和大师傅把生活调剂、加工得有滋有味儿,“好吃易做还不腻”,那种独特的“西沟味道”,成为永远抹不去的珍贵记忆。
漫步在横贯灰昌沟村的水泥大道上,欣赏着两旁漂亮的村民居所,领略着乡村田间碧绿的景致,体味着大自然的美丽与怡心。岁月不居,物是人非,那座通往学校和乡政府(办事处)的石拱桥依然横跨在那里,让人遐想万千。记得晚饭后夕阳西下,三五成群的师生在此散步健走、朗读课文、背诵公式;到乡邮电所取报纸、看杂志、订资料,向思念的亲戚朋友同学寄去一份相思的信函。这座历经沧桑岁月的小桥,承载了多少时代的变迁和美好的记忆。多少学生在桥上经过,快乐地奔向学校和远方。这座桥曾经送出了西沟的几多乌金,迎来了多少财富;隔断了几多苦涩,连起了多少甜美。
走在桥的这头,遇到了两个放学回家的孩子,随着我的一声吆喝,两位小同学走过来与我一起拍照,她们一个二年级,一个四年级。她们说,现在学校有60多个学生,20多个教师。学生是我们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三分之一,教师是两倍。西沟的孩子眼神永远单纯明亮,表情永远天真烂漫。回忆令人清晰如昨,嘴角上扬,30年前西沟中学学生的面庞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在耳畔回响,同学们在校园里嬉戏打闹的情景在眼前再现,师生之间那纯洁的友情在脑海荡漾。
在桥的那头,看见一个老大娘在门口悠闲地坐着,她今年82岁,头脑清晰,言谈利索。在她的口中得知,灰昌沟的农民,农闲时在城里打工,农忙时回村务农,村里基本上没有闲置的土地,这种半工半农,亦工亦农,城乡两不误的生活生产,是西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决定的。这里收入稳定,家庭稳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悲苦和孤独不会存在。做一个西沟人很幸福!
在西沟那些温馨、温暖、有温度的画面随处可见。2020年6月29日,应学生之邀,我到三道河村讲党课,50多个党员,不论年纪大的还是小的,个个精神振作,情绪饱满。敬老院的老年人个个脸色红润,满面光彩,精气神十足,他们手持党旗,不停地舞动,有的还把党旗插在了床头,老人们沉浸在无忧、健康、平静、简单的生活中。“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他们感恩党,感谢祖国,感激党委和党支部。
西沟是我心灵上的一方净土,西沟中学是我身上永远的标签。转了一圈,我最终还是想去看看我曾经战斗过的校园。那一方操场不见往日的坑坑洼洼,而变成了平平整整的塑胶篮球场。戏台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着西沟中学的变迁和人事的你来我往。我曾在这里看过一年一度的任务戏——晋剧,不知什么剧,有这样两句唱词:“想你神思昏沉饮食废,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还是作一首《西沟情》表达我此时的心境:
西沟是一个留恋的地方
在这里度过了青春时光
你曾经给我生命的滋养
你让我的人生展翅翱翔
多少年在人生旅程激荡
多少次深情地把你回望
30年后再次回到你身旁
你的名字镌刻在我心上
回忆我的奶奶
昨天看到了奶奶一张罕见的遗照,便想起了奶奶生前的一切。一看这张照片,就让人联想到慈眉善目,慈祥和蔼,艰苦朴素,可亲可敬等词语。她的名字也叫王美人,人如其名,看上去真的很美。
这张照片,好似正在田间劳作,随呼即照的,那一瞬的定格,也是奶奶一生勤俭吃苦,不辍劳作的真实写照。那满头的银发,那落满尘土的上衣,那打着补丁的裤子,那双粗糙瘦弱的双手,那对三寸小脚,无不呈现出她是一个饱含沧桑岁月而又充满精神的非同一般的老人。
奶奶是一个高寿老人,活了80多岁,她最大的特点是勤劳作,不计较,心地善,心态好。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去地里干活了,给我印象一直是“胳膊挽着筐,小脚很匆忙”,常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坡上坡下。等到饭点上,她也满载而归地回到家,品尝着爷爷做好的酸汤辣水,美味佳肴。当她迟迟不归,或者是言行失当,爷爷最爱骂她的一句话就是“铡脑老姑子”。骂归骂,老两口嚷吵了一辈子,但生活还是甜蜜,幸福。
我对她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奶奶看见你们孙子们就眼明”,"美人”奶奶就盼眼明的孙子们归来。我们长大了,或外出学习,或参加工作,或离家走动,每到夜幕降临、节假日或星期天,她总要到高山上,脑畔上,大路上盼着、瞭着我们归来。见面了,总是眉开眼笑,顺手从衣兜里拿出来干枣、干杏皮、干果一类的东西招待我们,嘀嘀咕咕说一吞,主要讲述离别之后的思念,乡村里的新鲜事和邻里邻居的友好帮助。
在极其饥饿的年代,也是我的童年时代,记忆最深的食物,便是烧土豆、煮(炒)鸡蛋、烤荞麦饼子。这也是我嗷嗷待哺时,奶奶给我吃的最多的三样东西,直到现在我还有这“烧煮烤”的食物情结。烧土豆时,奶奶把土豆有时放在灶火口,有时埋在锅膛里,有时放在炉灰坑,烧出的土豆沙绵可口;煮鸡蛋、炒鸡蛋,那蛋是刚从鸡屁股里跌下的,味道鲜美无比;烧荞面饼子,那是吃了荞面饸饹之后,从压饸饹桶子里抠出来的面团,攒成饼子,贴在灶火上烤熟的,长大后看到了新疆馕饼,我就想起了奶奶亲手打造的荞面饼子。
奶奶最大的悲伤莫过于老年丧子,由于我的父亲过早的离世,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打击和痛苦,一度时期逢人便哭哭啼啼。随之母亲改嫁,爷爷去世,家庭的部分重担便落在了她的身上。年迈时,又带大了三个重孙。记得她常念叨和谴责自己的两件事就是:在生活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洪水冲走驴和窑里失大火,与风雨抗争而未能如愿,与大火扑击而未能熄灭,这也成了她一生永久的遗憾。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看到这张照片,奶奶的形象又在脑海里翻滚,奶奶的温度永远存在于流年的皱褶里。生老病死、花谢花开是自然规律,愿奶奶在天堂安好!
一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8月31日,我写了一篇关于65岁老人郭候儿的抗疫故事,在交谈中老人想有个"共产党员"的身份。当天下午,神木市委组织部领导及时回应:老人想入党,这是好事,老人又参与抗疫,精神可嘉,请本人提出申请。我又翻阅了《党章》,入党的年龄只有下限,即年满18周岁,而没有上限。
9月1日上午,我又见到了郭候儿老人,转达了组织对他的关怀,听到可以入党的消息,老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9月3日下午4点多,老人将亲手写好的入党申请书初稿递到我的手上,我看了一遍,觉得很实在,有个别字不会写,我给做了填补,有些句子不太通顺,我做了修改,但内容基本上是原汁原味。我又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动态和入党的真实意愿后,表示赞同。晚上11点半,老人将认真誊写好的申请书郑重地交到了我的手上。
这份入党申请书特殊在:申请人是一位65岁的老人,背景是抗疫一线,还有那朴素的语言、纯朴的思想、不老的情怀和坚定的信仰。
这份《入党申请书》如下:
敬爱的党组织:
我叫郭候儿,男,现年65岁,家住迎宾街道办事处郭家塔村,现住惠泉路北五巷西七排13号。
本人初中文化,1975年7月毕业于高家塔七年制学校,回乡后,经大队党支部推荐到了神木卫校学医,两年后,当上了乡村医生。
当年的环境,当时的我,正面临着全国大办农村合作医疗,上山种药、采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群众防病治病,我村的合作医疗站还给村民实行过两年的免费医疗。村子距县城医院有20多公里,村民就医条件不便,群众有病,他们半夜叫,我半夜到,从不推辞,也不怕劳累。那时,我一直在村上坐诊,医疗站办得远近有名。
1980年,麻疹病大流行,我和同事们一起上门给十几个村婴幼儿、小学生等几千名人群免费注射麻疹疫苗,没有想过要什么报酬,一心想的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作为一名赤脚医生,也是分内的职责所在。回想起来,我的青春过得愉快、充实,无怨无悔,这是我人生的一段宝贵经历,它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还增长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才干。
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曾当过村支书,为村上修了一条水渠,还打坝修梯田,蓄水打旱井,旱地改水田,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受他的影响,我立志要做一个正直无私,对社会有用的人。从那时起,我就想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党员,我曾经两次申请入党,可不能如愿。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入党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我入党的决心始终没有改变。
这次主动要求参加抗疫,我没有多想,只觉得是形势需要,我身体又好,也懂得业务,那我就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也体现一下我的人生价值。不是党员胜似党员,这是我做人做事的心态。今天已是我参加抗疫的第6天,连续5天社会面清零,高中风险区不断减少,好消息也给我抗疫增添了力量,我将一如既往地干好组织给我分配的任务,坚持到底,直至胜利的那一天。
上面这些就是我过去、现在的人生经历、体会和想法,今天向党组织作以简单汇报。如果能行,请接收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郭候儿
2022年9月4日
不同的历史时期,入党申请书因时机、场所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呈现模样,但人民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始终坚如磐石。我不敢说吸纳一个65岁的老人入党,会为党做出多大贡献,但我知道他守初心、想做事、愿奉献的内心渴望;也许我们每个党员不一定都会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相信只要每一位党员毫不吝惜地尽自己的能力做得最好,那我们党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为人民呐喊,为祖国放歌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一句话,提到两个人民,由此可见人民两个字在共和国和领袖心中的分量,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组建政府的时候,叫人民政府,还有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人民邮政、人民教师、人民医院、人民大学、人民广场、人民路……到处以人民命名,它时刻提醒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始终要以人为本,不要忘了人民。
今年以来“人民”两个字备受人们关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大家热议。《人民的名义》中,大体有以下几类人:有的人以人民的名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有的人以人民的名义,拿着纳税人的钱,在其位,不谋其政,懒政怠政;有的人以人民的名义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人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在做事,但想法不一,行为各异,结局就大相径庭,大不相同。来这里之前,我参加了陕西省委组织部、人社厅、西安曲江人才中心在西安举办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级研修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何等的大爱情怀。总书记在陕北插队七年,2015年春节回到梁家河时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念在口上,装在心上,凸显了其个性鲜明的治国理念和领袖风范。
在研修班上,我聆听了陕西两位大家的精彩讲座,一位是黄土画派代表人物刘文西,一位是人民歌唱家贠恩凤,他们塑造和讴歌了陕北,陕北也成就了他们,两位“大家”之所以在艺术上成绩斐然,名声赫赫与他们热爱陕北人民,热爱陕北黄土地是分不开的。他们满腔热情地为人民创作和歌唱,他们的画作和歌声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心中。
演讲要打动人、教育人、感染人,首先要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人民的艺术家看齐,演讲人同样要有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炽热感情,树立崇高的思想、塑造美好的心灵,表现出高尚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美好的语言,感染人民、说服人民,宣传人民,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呐喊,为祖国放歌”!
我看黄河
黄河,他从天而来向天而去,缔造着人间无数奇迹,闪耀着中华民族的魂魄,成就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她孕育了华夏文明,是大家千百年来一道称颂的母亲。我今天要说黄河还是刚毅的父亲,是战斗的英雄,也是钟情的女子。
一九三九年三月,有一首著名的乐曲,叫《黄河大合唱》,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旋律,时代的最强音,第一乐章是黄河船夫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个艄公把船扳。”表现了黄河的主人战胜惊涛骇浪,与大自然抗争的无畏精神,我给大家不妨唱一段……听出来了吗,父亲像黄河一样的坚毅、顽强、智慧、勇敢。
同样是《黄河大合唱》,最后的一个乐章有这样一段朗诵词:“你听,珠江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啊,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啸,向着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向着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听了这段朗诵词,不禁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时成为人们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战斗号令。所以我说黄河也是振臂高呼,应者云集的战斗英雄。
3000多年前有一部诗歌总集叫《诗经》,第一首诗《关雎》,是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和鸣的睢鸠,相伴在黄河里的小洲上,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的好配偶。今天,在陕北地区,有一种民歌叫小调,也叫酸曲、酒曲,经常演绎在河岸边、高山上,酒桌上,同样用比兴的手法,表达女子大胆泼辣,赤诚坦荡的内心世界,有一首以黄河比兴的酒曲这样唱道:”过了一回黄河没喝一口水,交了一回朋友没亲过个嘴,买了一回席梦思床没在一达达睡,你看你走了后悔不后悔”。黄河岸边的女子,敢爱敢恨,视情如命,黄河又是女子们宣泄自己内心火热情感的好地方,钟情女子经常以它代言。
黄河是刚毅的父亲,用其奔流不息不知疲倦的身躯浇灌着他的子子孙孙;黄河,是不屈不挠的战斗英雄,用他那不朽的誓言捍卫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黄河是钟情女子,他有细腻的心和美好的梦,为了这个梦,在不停地奔流着,向着远方,向着大海,在呼啸,在奔腾!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我是来自神木的一名党员干部,我生活的脚下就是曾经的那块红色的土地——神府革命根据地。驻足在神府红军革命纪念馆里那一口饱含沧桑岁月的铡刀面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回到了八十多年前被阴霾笼罩了的菜园沟。
那是1934年的8月14日,驻守在神木盘塘镇的国民党军队,派兵前往神木县城押运一批布匹等物资,路过菜园沟,被地方赤卫队截获,分给了贫苦农民,于是敌军连长带领两个排,到菜园沟进行了疯狂的“围剿”。早有警觉的村支书、地下党员郭旺喜组织群众躲进了村后石崖上的一孔窑洞内。被国民党匪军发现后,开枪向窑洞猛烈射击,当场打死了3人,重伤数人。随后又将这些群众和手无寸铁的几百名村民押到了村前的一块滩地上,反复拷问,要群众说出地方干部、共产党员和红军家属的名字,但回答他们的只是一片沉默。敌人搬来铡刀丧心病狂地连续杀害了18名群众,但得到的仍然是沉默中的愤怒和重复了多次的一句话:“不知道!”那样的干脆决绝,那样的无畏无惧,生与死的考验,善与恶的较量,被菜园沟村民演绎得如此慷慨从容,如此惊天动地!
每一位革命先辈都是一座不朽的精神的丰碑,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淬炼和对信仰的传承。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有力的传承。践行需要从我做起,人人传承。2016年我还在榆神工业区管委会工作的时候,结对帮扶了横山区高镇冯家峁村的贫困大学生鲁军任,他是一个孤儿。当时他就读于西北政法大学,由于经济拮据,学业难以为继,在管委会和我的帮扶下,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于2018年10月10日,考上了公务员,录用为西安市公安局巡特警二级警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2017年7月1日。见面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结尾是:“7月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缘分注定我们相见,我们要记住这一天。我们是党的孩子,我们的根已牢牢地扎进了7月的深处。”他在校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5月11日,他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段想对党说的话:“……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是党一直引导我,关心我,培养我,激励我,帮助我,使我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会一直铭记着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放在心中,不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称号。”
这是一片绿叶对根的情怀,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忠实表白,这是一种精神血脉在一代代共产党人身上的永续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做一块砖,去构筑祖国兴旺高耸的大厦。
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做一颗螺丝钉,去铺设民族走向辉煌的路轨;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做一个追梦人,去展现奋力奔跑的英姿。
我看神木博物馆
近两年,我受馆长之邀、陪外地朋友或独自一人数次走进神木博物馆,在神木这一高雅而神圣的文化艺术殿堂里博览,接受文化的洗礼和文明的教化。对着这些古董宝贝,我情有独钟,因为我上省教育学院所学的是历史专业。记得当时学校组织我们现场教学,参观了半坡遗址、兵马俑、黄帝陵、法门寺等闻名于世的古迹遗存。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我凭一张旅游地图和一本旅游手册,走遍了西安及周边的名胜古迹。特别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毗邻学校,建成开放后,我有空就去,面对琳琅满目的珍藏品,我和文物在博物馆里相遇,看文物叙事,与古人对话,从而获取信息,认知历史,启发灵感,传承基因。
神木因煤而名、因煤而富,但煤不可再生,不可重复利用。而同样是从地下挖掘出的文物、遗物、遗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而且是地域血脉、精神资源,也能可持续利用。神木博物馆拥有藏品1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6组89件。民办博物馆五花八门,有宝源博物馆、麟州博物馆、东山杨城博物馆、栏杆堡博物馆、菜园沟民俗博物馆、沿黄彩林博物馆、永晔博物馆、锦界红色记忆博物馆等等,再加上许多民间收藏家,在神木,形成了以市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格局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
“博物馆不应是物的坟墓,而应是思想的摇篮。”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好地回望来路,反省初心,校正目标,选对道路,我不揣冒昧,带你走进神木博物馆,仅观赏一件文物和一个展室,以一得之见,求教于方家。
在神木有一件文物,发现得奇巧,也成了国宝,那就是鹰嘴金瑞兽,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说来有趣,金瑞兽原来是“牛蹄子踢出的国宝”。那是1957年农历7月初10,大保当纳林高兔村有一个叫王根发的农民,给队上放牛,夜幕降临,牛饱人困,准备赶牛入圈,想不到前方有未知的惊喜等着他。在路过一个沙丘时,突然发现牛蹄后有一个铜刺猬状的东西,他顺手捡起揣在口袋,拿回家里,整夜忐忑难安。第二天把捡到的“宝贝疙瘩”的事告诉了父亲王生仁。父子二人窃喜,又到昨天发现宝贝的地方挖到了银虎、银鹿、珊瑚、珍珠等许多物件。快乐永远是短暂的,因为你无法让美好留住。不久,父子俩挖出古董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村里和周围迅速传开,瑶镇区政府和神木县政府派来干部巡查,把这些古董全部上交给神木县。这样的发现引起考古人员的注意,随之又发现了匈奴人的古墓,并出土了这件珍贵文物——鹰嘴金瑞兽。
大凡欣赏一件文物主要从四个方面考量:一看艺术价值。这是一件文物自身价值最直观的体现。金瑞兽高11.5厘米,长11厘米,重160克,犹如巴掌大小。它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尾似蝎,它的头上簇着一对如卷云般的犄角,线条异常精美流畅,同时它的头上还有16只两两相对的小鸟,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小小的金瑞兽隐藏着17只小鸟,身体上还镌刻有卷云纹,造型奇特,制作精湛,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二看历史价值。这是文物的内在价值,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据专家考证,这只金瑞兽是战国时期匈奴民族的遗存,距今已有2300多年。只有巴掌大的金瑞兽是做什么用的呢?根据底座上有12个小孔,考古人员认定是匈奴王冠顶部的装饰物,小孔是用丝线来固定王冠的。金瑞兽戴在头上,神奇威武,是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
三看文化价值。一件文物能体现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和信仰追求。上古中国,各个族群都流行对动物的崇尚,有的崇鸟,有的崇鱼,并将这些动物作为族徽、标识或图腾。金瑞兽是草原生活动物的摹写与再造,匈奴人逐水草而居,以放牧、游猎为生,他们对动物有崇拜之情。好多野兽生存于茂密林草之中,可知那时的毛乌素沙漠水草丰盛,生态优美。
四看技术价值。一件件文物记录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历程。金瑞兽集锻造、锤打、焊接等先进技术于一身,形制复杂,设计精巧,代表了当时游牧民族金属铸造业的最高发展水平,也是难得的匈奴艺术珍品。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文物的考古发掘只完成了一半任务,当然是最基本的任务。对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还需要我们用心解读、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果没有最后一半工作,文物的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
美国有一个古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他说:“如果想找一个地方,让自己沉浸在神奇的史前世界之中,恐龙大厅是最好的选择,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好的地方。”神木博物馆里就有一个恐龙展厅,我们今天穿越时空,亲近自然,去那里寻找看点。
看点一:神木发现“中国第一恐龙足迹”。早在1929年,古生物学家在神木东山脚下发现了中国第一枚恐龙足迹化石。2009年夏,又是一起偶然的交通事故,在栏杆堡邱井沟村发现了221枚恐龙足迹。龙嘴圪峁是当地修窑砌墙的采石地方,一个羊贩子的农用三轮车不幸掉在沟里,村民们站在圪峁上去救援,众人无意中发现石盘上有深浅不一的"野人脚印",随即报告乡上、县上,县乡组织人员保护现场,之后省市专家现场勘查,确定为恐龙足迹化石,这些脚印形成年代至少在1.5亿年前。不久,李家南洼村有一块从悬崖上掉下来的巨石也有类似足印,这些足迹化石比邱井沟村的还要早,大约在2亿年前。脚印最长约42厘米,宽约22厘米。专家推测,恐龙的臀高1.3米,体长接近10米。2010年9月25日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博士李建军到神木看到恐龙足迹化石后欣然题字:“神木是研究恐龙足迹的圣地。”他说,神木恐龙足迹类型丰富,有些特征全世界绝无仅有,这是神木的一笔大财富。这两处化石已采集到神木博物馆恐龙展厅内。看到这些脚印,古生物专家这样描绘:那时恐龙行走在陆地之上,发出轰然巨响,而弱小的哺乳动物,蜥蜴、青蛙以及其他非恐龙生物,都在恐惧中瑟瑟发抖。
看点二:恐龙主宰地球1.6亿年。恐龙大约在2.2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在侏罗纪(2亿年前~1.45亿年前)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恐龙,打破环境制约,向全球迁移;种类繁多,登上霸主宝座。它们长长的脖子,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高效率的肺吸入足够的氧气,为庞大身躯的新陈代谢提供动力;能够减轻骨重并给身体降温的气囊系统,可以让它四处奔走;大腹体形,每走一步都会引起小地震……在神木博物馆恐龙展厅,有电动模拟恐龙生存的复原场景,恐龙的头尾都在摆动,并发出震撼的吼叫,真让人身临其境,大饱眼福。
看点三:恐龙灭绝之谜。恐龙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在地球上消失,科学家们从1980年就开始着手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但至今仍未揭开。在神木博物馆恐龙展厅内列举了恐龙灭绝的十大猜想,其中最被认可的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学说。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撞击的地方在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所在区域,撞击时的速度比喷气式飞机快100倍,冲击力相当于10亿颗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有人发挥艺术想象描述那天发生的事:地球的表面成了蹦床,最大最重的恐龙也被抛上抛下,森林燃烧起来,野火席卷了大地。等到摇晃停下来,恐龙的尸体沿河岸到处都是,直接导致恐龙灭绝,其它动物和植物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看点四:神木侏罗纪煤的形成。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印证了神木曾经是爬行动物的世界,恐龙家族的王国,也说明当时神木植被茂盛,水草肥美。那些枝叶繁茂的森林,千万年后,随着地壳运动,地面下沉,大量的林木被掩埋在地下,其上覆盖着厚厚的地壳风化物,地下的林木与空气长期隔绝,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了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神木煤炭的形成。
恐龙的崛起和衰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它们曾经行走的土地就在我们脚下,它们的化石如今嵌在岩石中。恐龙的灭绝告诉我们,再强大的动物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比渺小,不堪一击。
我上面介绍的鹰嘴金瑞兽和恐龙展厅,是神木博物馆的主题雕塑和展厅一隅。博物馆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广场、城市客厅,我们每个人都该去参观,甚至应该反复去。一方面,让市民进行文化补习,另一方面,让博物馆与旅游互动,带动文旅经济发展。2022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贾樟柯建议:“将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纳入义务教育教学体系,对于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学习和传承都非常有意义。”神木博物馆于2012年7月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开馆十年已接待近80万参观者,博物馆这一优质文化资源已成为神木精神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
乔盛作品的情结、情怀和情操
我与乔盛认识已有30多年,我们是义结金兰的结拜兄弟。近几年,我有较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一起聊天,陪他一起行走,研读他的作品,我还两次邀请他到开发区做讲座,与他去过瓦罗放大站,那是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起回味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陪他到过中鸡镇,那是他曾经采风创作的热土,一起回忆当年的美好岁月。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写《故乡人物》时也写到我们一起游历的情景:“我每次回到老家神木,瑞明都要陪我到黄河边观浪花飞溅,去长城塞外看大漠风光。”这几年,我们之间相互了解、理解、读解得清晰深刻了许多。我认为,他的各类作品、他的思想脉搏,充分体现了“三情”理念,即家乡情结、人民情怀和爱国情操。首先说他的家乡情结。乔盛兄已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及学术著作和文稿高达1000多万字,从第一部散文集《黄土地上的美男俊女》到近日出版的《大美河山》,有百分之八十的文章与神木榆林有关、与陕北陕西有关、与西部有关。故乡对他而言,是一种永远的思念,如同种子对土地的思念。《从黄土地上的美男俊女》到《割不断的故土柔情》,从《大漠落日圆》到《西部大开发》,从《滚滚黄河唱英雄》到微信朋友圈里的《故乡人物》,从《女人的西部世界》到《男人的东部王国》,都书写了他对故乡、亲人、朋友的眷恋、思念和赞美,表达了他对黄土地的深情厚谊,对陕北和西部家园的真心守望。故乡情结,是他文学作品的主旋律。作品里的民歌、民谣、酒曲、小调是浓浓的乡音;作品里的黄土、黄河、大漠、沟壑,是故乡独特的景致。这就是乡愁,乡愁是他的作品的深沉底色,永不褪色。他的作品着力留住乡愁,这是中国精神的最好表达。
再说他的人民情怀。1998年8月,他赴江西九江抗洪前线;2008年5月,赴汶川抗震救灾,他把人民的疾苦和冷暖放在心上,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在《领导论》《干部论》《人才论》《治国论》“四论”中的大部分章节贯穿和折射出他体察下层民众、关心下层民众、热爱下层民众的亲民爱民思想内容。他建议选拔人才、选择干部、提拔领导要从群众中间选拔,领导干部一旦担负起时代重任,就要经常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
他的新作《假如我当省委书记》,是有3000多行的叙事诗,体现了他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我有时候下班回到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把贪官空出的领导干部的位置给我一个我会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清正廉洁把那个地方治理好让党和政府放心,叫人民群众满意。”2017年2月4日,在《走出家乡的榆林人》的纪录片中,他说:“我的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人类活得好一些,让我们的社会好一些”。他以黄土地为父亲,以人民为母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是他的所有作品的伟大所在,也是一个黄土地的儿子的伟大之处。第三,说他的爱国情操。
今年他还创作了一首长诗,叫《共产主义万岁》,他说:“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是我追求的信仰”,他高喊:“为共产主义战斗到底,直至停止生命”。相比之下,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甚至高级干部,信仰丧失、理想缺失、精神迷失、宗旨丢失,最终导致人心扭曲,人性丧失,走入歧途,沦为囚徒。有一种精神叫信仰,有一种崇高叫爱国。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一直是我们国家前进的动力。像乔盛兄一样有信仰的人多了,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2008年至2013年,历时六年的苦心创作,“四论”相继问世,在国内乃至国外产生了“十大影响”,引发了“四场风暴”,即引发了全党整治干部作风、全民构筑道德高墙、全体干部亲民爱民、全民参与反击腐败的“四场风暴”。叔本华说:“品性优良的人,眼光犀利,且忧国忧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国家的种种缺陷。”在“四论”中,他多次关注和论述了中国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向何处发展?发展道路和前进过程中,急需解决哪些问题?充分体现了一位爱国人士和国民应该考虑的大问题。
关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有四条:一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二是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三是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四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的政治要求。用上面四条标准去衡量,乔盛兄是身体力行了,堪称爱国典范。乔盛兄共发表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如果没有吃大苦、耐大劳、拼性命的悲壮精神是做不到的。他经历了青灯长夜的孤独,遭受了怀才不遇的寂寞,忍受了身体病痛的折磨。2003年夏季的一天,乔盛兄终因积劳成疾患心脏病和脑神经病晕倒在北京地铁口,被送进医院。经医生全力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李克强总理得知他因写作劳累过度患病住院的消息后,委托专人向这位勇敢顽强的战士表示慰问。待他身体恢复后,依然以精卫填海的豪情壮志,以夸父逐日的卓绝奋斗,拿起了笔,继续冲锋。他有一首诗叫:《我愿倒在冲锋的路上》”冲锋,我是战士别怕,死亡离我很远生要有生的样子死要有死的形象握笔的战士只有倒在冲锋的路上没有活在贪图的乐园冲锋,我还要再活100年”继“西部战役”和“北京战役”两个战役之后,近期乔盛兄正在进行着第三战役,即“生命之光战役”,一是筹建乔盛书院,将他几十年收藏的图书、报纸、杂志、原稿、文件、书信、图书等资料进行珍藏和展出。乔盛不属于他自己的,属于国家和人民的,也是属于故乡陕北的。二是结集出版乔盛文集十五卷,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其作品的全貌,其效应将会是震撼性的。乔盛兄,一个但问耕耘的耕耘者,中国大地不知疲倦的行者,在红尘滚滚中寻求超越的探索者,祝你的生命之光战役凯歌高奏,捷报频传!
品读乔振民先生《孝友堂集》
乔振民先生是我的老领导,他在神木任挂职副县长时,我在政府办当主任,我的人生经历也与他相似,当过教师,任过政府办副主任、主任。我们也有一点共同的爱好,如爱思考、喜创作,但振民老前辈身上有许多优点我是学不到、学不会的,如他在孤寂中奋发,在博杂中求知,在困苦中奋起,在修齐中养德,在职位上干事。近期,他出版发行了一本个人文集《孝友堂集》,我读了两遍,书中所记述的神木风俗民情倍感亲切。在时代的变迁的当下,乡土乡村传统文化在不断衰落,乡村家园因经济转型而凋敝,乡村文化因观念改变而衰微,乡土文明急需有人记载、有人传承。《孝友堂集》弥补了这一缼憾,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神木年俗、婚俗等文章蕴含着对故乡的依恋、对家乡的守望和对文化遗产的传承。
民俗文化以口传心授为主,通过文字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我们需要《孝友堂集》中这样的文化语境,需要这样的大众文化。在《神木年俗》一文中,从腊月初八写到正月廿三,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写到儒学文化、宗教文化,从历史渊源写到地域特色……所表现的不仅是表层的传统元素,更多的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夕”的猛兽,每年冬季要残害生灵,所以腊月三十要打死它——“除夕”;“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就出来兴风作浪,人们为了消灾避难,就在这天做好多美食敬供它,久而久之成了过年习俗。喝腊八粥、祭祀灶君、月尽贴对联、初一开门炮、初二走动串门、初三互相请客、初五送穷媳妇、初六再过小年、初十捞“金籽头”、十五闹元宵,为何有此习俗、如何过好此节、此节吃甚做甚,都叙述得翔实有趣,极具地域特色,让人回味无穷,拿来可用。
一个人做事情的方式是一个人的性格,叫个性。一个区域里的人做事情的方式,这种集体性格沉淀下来就叫文化。让文化落地生根,变成人们可执行可操作的做事方式才最为重要。《孝友堂集》中《神木婚俗》这篇文章已做到了这一点。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俗是人生中的一次大礼。神木婚俗可谓博大精深、富有特色。打问门户、选请“冰公”、合婚提亲、商定彩礼、放话订婚、择定吉日、确定婚期、尝酒娶戚,“站大小”“带女婿”,参厨离门、邀言握宝,接桌对酒曲、说喜闹洞房,谢媒人、会亲家……这一系列的带有神木地方特色的婚俗,直至今天大部分程序仍在沿用,可见传统习俗往往根植于群众当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感召力。
习近平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在《神木婚俗》一文中,收集了不少酒曲、山曲、说喜词、答谢词,这些都来源于民间,由民间艺人说唱,既接地气,又含底蕴,再不抢救,有失传的危险,从这点说,振明先生又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本人生于1967年,属相羊,因此对书中《羊年说羊》这一文章更感兴趣。羊对人类有大功德,羊肉可吃好吃;羊字是美善之词,羊大为美,示羊为祥;羊毛制衫,羊皮保暖;羊肉是理想祭品,牧羊含统御之术。文章把羊写得很全、很活、很深。在《家乡特色美食》中炖羊肉一节有关于马镇炖羊肉的做法,作为品牌,特录于下,应广泛传播:
首先将羊肉剔骨,切成核桃大的小块,然后将骨头剁块,一起下锅,舀进适量冷水。水的多少要根据炖肉多少来定,肉少以淹住肉为宜,肉多反而要少放水,讲究一只羊只放一瓢水,原因是肉本身含分的。待锅烧开后,上面会漂起一层白沫子,此时必须反复将沫子清理出去,等到再无沫子时就下调料,放辣椒、花椒、盐、姜面和葱段,辣椒要多放一些。炖肉讲究先用慢火,待快熟时用急火将汤基本炖干,出锅之前要将适量葱末与老陈醋混合,一起倒入肉锅内叫“漤肉”。这样做成的羊肉鲜美可口,香味四溢。
文化是有血有肉的,可触及可感悟的,文而不化,不叫文化。《孝友堂集》抓住了“化”字,其内质触角延伸到文化内核,其外在将转化成能量发扬出去,此可谓上乘之作了。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