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我是在一个时雨时晴的秋日走进古观音禅寺的。
与其说是拜访禅寺,倒不如说是去拜访一棵树,一棵距今约一千四百年,传说由唐朝李世民亲手种植的银杏树——于诗情画意中赴一场千年之约。
其实,早在网上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被它风姿绰约、倾国倾城容貌所震撼,从此心心念念,见之不忘,思之如狂。
终于,几千里的奔波,我站在了寺里。
秋雨如丝,时落时晴,西风微凉,游人寥寥。周遭万物因了这天气变得朦胧而唯美,梦幻而沧桑,仿佛仙境,美到窒息。
寺院并不太大,抱拙、静寂、安详、神秘。站在夹道上一眼便可望见寺院的后山,山上云气流动,缭绕不散,宛若水墨,朦胧可喜。
我行走在这幅清新淡雅的中国画里,禅意拂心,浮华三千瞬间褪去,踏着简素的青砖,开始触摸终南山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烟雨。
穿过晨钟暮鼓,竹叶婆娑、松风满怀,掠过大雄宝殿和观音殿,我已急不可耐,迫切的心情如同和恋人约会。
看见了,看见了!树是金黄的,树下的观音是金黄的,空气是金黄的,我的心也是金黄的……我和你深情对望,中间隔着一条岁月之河。你矗立在我眼前,那么辉煌、那么盛大、那么沉默,又那么慈悲。“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
你俯视着禅寺,俯视着芸芸众生,都说高处不胜寒,你孤独吗?你从唐朝走来,一路都看到了什么?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恍惚中,唐朝的烟雨近了,李世民来了,魏征来了,袁天罡来了,秦琼、尉迟恭来了,十八卫士来了,唐王的恶梦也来了……于是他下令划地300余亩,建立观音堂,以求菩萨庇佑自己。观音用甘露复活了唐太宗未救而被魏征斩杀的泾河龙王,将其化为三尺,放入神泉洞中,并让十八卫士削发为僧守护洞旁,秦琼、尉迟恭守护宫门,了结了它和唐太宗及魏征的恩怨,从此,各自安好。唐太宗亲手栽下一棵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一千多年后会这么火的银杏树。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纵观唐太宗的一生,他修观音堂的真正意图,难道仅仅是为了化解梦里龙王索命那么简单?公元628年,关中大旱,百姓缺衣少食,只能靠卖儿卖女来换取衣粮,作为一国之君,不能不为百姓祈福,或许,这也是促其修观音堂的原因之一。甚至不妨再大胆猜测一下,唐太宗修寺,是对自己手足相残心结的一个开释,谁不知道,发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才是他生命中最不可言说的痛呢?
岁月沉浮,功过是非皆成云烟,千古一帝的真正心思,岂是我等平庸之辈所能揣测的?其实,只要能担当生前事,又何计身后评呢?
好在不管是梦里还是现实,最后都以完美的结局告终,唐太宗虔诚而笃定地向观音菩萨拜谢,这一拜,文治天下、矢志不移;这一拜,虚心纳谏、休养生息;这一拜,拜出了唐风华韵、贞观之治;这一拜,拜出了万国来朝、大唐盛世……
历史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千年时光也只是一晃而过。只有这棵银杏树,仍站在光阴里,细数流年。它见证了王朝更迭,见证了世事变迁,也见证了如今的国泰民安……其实它什么都知道,只是,它不语,如佛一般颔首低眉,开悟着众生,让人看上一眼,内心便无限辽阔。
雨彻底停了,有鸟从树梢飞过,惊落了片片黄叶,叶子蝴蝶一般旋转、起舞,与大地亲吻,碎金子一样,满眼灿然,所谓“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大概就是眼前之景了。
几只猫在周边游走,一点也不怯生,任游人随意抚摸,只温顺地回以“喵呜”一声,莫非,它们在寺院里待久了,身心也具有了佛性?
下了平台,回望,寺在树下,树在寺中,相互加持,共荣共生。栖云亭和浸月亭遥相呼应,在青瓷般的天空下更加肃穆、空灵。
风拂过,大殿檐角的铜铃沉醉在风中,叮叮当当,传递着慈悲。黛青色的屋脊上有枯草在摇晃,仿佛在和我们挥手道别;放生池里,锦鳞浮游,微波荡漾,处处皆是禅意。
都说天下修道,终南为冠,果然名不虚传。古观音禅寺的确是一座平民化的寺院,不收门票,更不强迫你烧“高香”,一切随喜,大道传承,禅心依旧。
为让众生都能体验一下修行生活,禅寺的微信公众号上长期招募义工,那一刻,报名的冲动忽然充斥我心。又见上面有悟宣大和尚的开示:禅是什么?禅就是当下,遍一切处。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要做的事情,敢于担当,勇敢面对。
心里豁然开朗,只要过好当下,一切皆是修行。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比如那些懂得珍惜当下的人。
终于,在一棵树的引领下,我深刻悟得“念佛是谁?照顾话头”的禅机,悟得“生活禅”和“自在禅”的真正含义,这应该是此行最大的收获。霎时,内心的丰盈无以言表,就像那满地洒落的黄叶,片片璀璨。古来禅师的偈语又浮现在眼前: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