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一往情深后园沟
文/陈义勇
今年清明节前的四月二日,陕西府谷境内痛痛快快地下了几乎一个白天的中雨,古人有“春雨如恩诏”的说法。山花野草在殷殷期盼中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纷纷探头伸足,展露身姿,绽放出绚烂的笑容。
翌日早晨,弟弟驾车和我从府谷出发到麻镇老家祭祖,礼毕顺着通村公路到达“场圪垯”的砒砂石山顶上,看到了令我魂牵梦绕的家乡——陈家圪堵。踏进村子,心底为之震颤。绕村漫步,在西北的崖畔上伫立良久,深情地眺望着全村人曾经十分依恋的菜园子——后园沟。一个个睡梦中经常出现的故事,一幅幅跟着父亲到沟里菜园子玩耍劳作的场景,随着移动的思绪,缓缓地向我走来:
后园沟位于村子的西北方向,古楼山东麓。它是一条东西向的深沟,宽不过三四里,长度可达六七里,在距沟口二里多处因自然阻隔,分两岔,偏南一侧又分成四个支岔,同属我们村的耕种范围,偏北一岔的土地曾是家族二老爷爷花了好几个“大洋”买下的,并在此居住过,解放前夕搬到了村里。沟畔紧临杜庄则村。
我小时候,两个村连同石榴峁、闫庄则两个自然村,合称杜庄则大队。那时候两个村子的人要联系,站在崖畔上一声悠长的高吼,对面村子的人听到后跑出来站在崖畔上一声回应“唉……”就可以空中通话了。
说是菜园子,其实就是在沟底两侧的“下湿地”或者是缓坡地段,铲高垫低,垒石砌堰,担来黄土和腐殖土,盘成2—3平方米的长方形的小畦,里侧根据地形地貌挑壕踩实布置水道。沟底开挖马槽井 ,栽好人字形木架,上绑一木质长杆,一边吊一块石头,一边吊一木桶人工汲水浇园。有些人家为省事也有直接担水浇灌的。还有几户人家水源条件好,挖上一口大口井,利用高差,自流灌溉。
那时候,气候比现在湿润。每年春夏秋三季,时不时有雨,沟底和石崖下都有渗水和泉水,开辟出来的菜园子地湿漉漉的,只有在栽秧后和蔬菜生长的几个关键时期要透透地浇几次水。
父辈们往沟里担粪是个苦力活,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村子在山顶上,背后有一条小路,一道斜坡下来就有二三百米,而后又有一道五六百米的陡坡,小路盘旋弯曲,坡度大约六七十度,担着一百多斤重的粪土,既要承受如此之重,同时还要承担下坠之力,步履要稳,着地要沉,身体要保持协调。稍有闪失,就有摔跤滚坡之危险。下到沟底后,还有好几百米的路程,崎岖不平,担着担子,颤颤悠悠,一路小跑,还要持续好久。
肥水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育秧、栽植和日常的田间管理了。有些蔬菜,比如南瓜、菠菜、白菜、夏土豆等,必须要直播。特别是种南瓜还要打窝、施肥 、拌和、拍实,在碗或小盆里用温水浸泡南瓜种子,经过一定时间后控干水分,上部用湿润的纱布或毛巾盖上,放到家中的火炕上保持适当的温度,等到种子萌发即将露头的时候播种。
父亲一米六几的个子,身体比较瘦弱,但是体力比高大壮实的男人差不了多少,担一百多斤的粪土下这道陡坡是稀松平常之事。
说到种菜,父亲也是行家里手,只是比较细致,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比起别人来速度上要慢上几拍。可是做出来的农活儿功夫到位,他锄一次草好长时间地里头都看不到再有草长出来,而锄草速度快的人家没过多久就看到地里的草又长出来了,密密麻麻一片。
每年春季,我家绿茵茵的菠菜、水灵灵的水萝卜早早就吃上了,随后的黄瓜、夏白菜、西红柿、豆角、土豆等也按节令端上了餐桌。每到收获的季节,父亲天刚蒙蒙亮就下到沟里菜园子了,先是浇水,然后把新鲜蔬菜担挑回家。这时候,妈妈的早饭也做好了,酸粥、酸米汤、新鲜韭菜拌红腌菜已经端到饭桌上了。
那时候没有“有机绿色食品”这些概念,使用的农药也是高残留、有毒有害、不易挥发的。记得父亲曾经使用过“六六粉”“敌百虫”一类的农药。印象最深的,是和父母亲在“茴子白”地里捉“菜青虫”,顾名思义,菜青色的虫子,它在菜叶背面爬了好多,有些菜叶都吃得只剩下叶脉了。这种虫子你捉它,还有“假死性”,掉到地上蜷成一团,一动不动,看来昆虫也怕失去生命哈。
父亲“营务”(方言)“茴子白”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育好苗育壮苗是关键。其次是栽秧缓苗期过后,在两行秧苗中间开沟,施入人粪尿,大水漫灌一次。再次是在包心初期在其根部一侧施入农家肥,适度浇水一次。平时地表干结时要及时松土,保证菜苗呼吸顺畅。
经过父亲的精心呵护,我家的“茴子白”个头大、瓷实,分量沉。十几岁的我在菜园子地二前二后背上四棵拴好的“茴子白”回家,都要滚身淌水,半道上歇上几歇。我估计总重得有六七十斤吧。
……
斗转星移,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因为缺水、交通不便等原因,我村在一九八二年前后分批自行搬迁到了黄甫川西岸的石榴峁村,后园沟的菜园子地因为没人耕种而荒芜,水道、石堰等也被山洪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了家乡。但后园沟的风景依旧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些年,父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战天斗地,挥洒汗水,刨土取食,历尽艰辛,收获了满满的喜悦和幸福。如今,虽然物是人非,但那些关于后园沟的故事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每当回到家乡,我总会被那熟悉的土地气息所吸引,不禁想要再次去看看那片曾经滋养了我成长的土地。我想,那些菜园子、那些沟畔、那些山峦,都见证了我们村的点点滴滴,承载了我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如今,家乡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家乡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美好记忆得以延续。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