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45124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卧碌碡/相金玉

点击率:5331
发布时间:2019.01.25

早些年,河湟农村秋收打碾结束的一天,都要“卧碌碡”——


碌碡哥,

你孽障!

我孽障!

牛粪粘在你身上,

衣子扬在我身上。

辗下粮食交公粮,

辗下豆儿驴吃上……


在老人的带领下,人们举行“卧碌碡”仪式,称呼辛苦打碾粮食的石滚——碌碡为“碌碡哥”,感谢他帮助人们完成了秋收,让人们又一次收获了延续命脉的粮食,向他诉说心里话:“碌碡哥,为了让种下的粮食颗粒归仓,你很辛苦,我们也很辛苦。你被牛拉着一遍遍滚压地上的青稞、小麦、碗豆,牛粪粘在你的身上,麦衣草扬在我们身上。打碾出的粮食我们上交公粮,打碾出的碗豆我们作饲料喂驴马……”


人们虔诚地在碌碡前煨桑、焚香、祭祀,为“碌碡哥”奉上刚出锅的油搅团。


“卧碌碡”的习俗,旨在感谢碌碡为粮食丰收付出的辛劳。仪式结束,人们取下放在碌碡两边的木条——棋,打碾时连接碌碡和牛的工具——抱枷,让“碌碡哥”安心“休息”,等待来年秋收,再为人们出力。历经秋收打碾辛劳的人们则相聚在一起,吃油饼、搅团,喝青稞酒,共同庆祝又一年粮食的丰收。


不知道“卧碌碡”这种仪式起于何时,听奶奶说起这一习俗时,我心中充满敬畏:为养活河湟人民的青稞、燕麦、小麦、碗豆、蚕豆,也为这方土地上淳朴的人们:他们感恩帮助人类生产生活的万事万物,哪怕它仅仅是一条用石块凿成的碌碡。


打听了许多人,只有少数人知道“卧碌碡”的习俗,他们只知道“卧碌碡”就是打碾结束的最后一天,为了表示庆祝,大家聚会吃喝一顿,很少有人知道“卧碌碡”还有祭祀碌碡的环节,想必这一环节很早便已经消失了。


东峡的梅姑姑说,碌碡在农村都不好找了。以前人们把碌碡驾在牛后面打碾粮食,后来驾在拖拉机后面打碾粮食。现在打碾,谁还用碌碡啊?割田连镰刀都不用了,叫了“联合收割机”,一亩地不到二十分钟就收割完了,不但田收割完了,粮食也一次性处理好了,只管用袋子装粮食就好,费用就四十块钱!现代农业技术让“碌碡哥”退休了。


岗冲的林老师告诉我,那时候有“卧碌碡”的习俗,还有“卧铧”“卧镰刀”“卧车”的习俗。“卧”在这里有“休息”“停止”之意,说“窝”也不错,有将农具收藏起来的意思。他说春耕时,犁完地,要“卧铧”,秋收时,收割结束,要“卧镰刀”,用车运完庄稼捆子,要“卧车”,打碾结束“卧碌碡”,这是农民朴素的感恩方式。


随着现代农业机械的出现,铧、镰刀、碌碡也正在退出农民的生活。我问婆婆有关“卧碌碡”的事儿,婆婆说她记不得了。可她说起了老家互助当年种的青稞品种“白浪沙”。这名字如此浪漫、文雅,很喜欢。联系《瓦蓝青稞》的作者祁建青老师,问他当年互助是否真有一种叫“白浪沙”的青稞品种?祁老师说,不叫“白浪沙”,叫“白浪散”!是当年互助青稞的主打品种。


梅姑姑说,青稞种得晚,成熟早,特别适合在冬春长、夏季短、气候寒冷的大通东峡脑山地区种植。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峡老家曾经从互助换来“瓦蓝”“肚里黄”“麻青稞”等青稞品种在当地种植,收成最好的是“肚里黄”和“麻青稞”。她说“肚里黄”青稞长得可真“丑”哇!个子太小,仿佛婴儿,被人们称为“月娃娃”,成熟收割时,人们蹲在青稞地里,腰要躬得低低的,镰刀才能顺利收割到他们。可在东峡地区种的青稞品种就数“肚里黄”产量最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实行,当教师的姑父从城里买来化肥,首次在自家“肚里黄”青稞地里施用。那年梅姑姑家的“肚里黄”丰收了,亩产青稞五百斤!人们奔走相告:“马老师家的青稞成下了!”


梅姑姑说生活困难的时候,家里只吃青稞面,有时候吃“黑燕麦”炒面,很少吃小麦面——白面。来客人时,家中要做两锅饭,一大锅青稞面饭,一小锅白面饭。青稞面饭由家里妇女小孩吃,白面饭端到“大房”里,让坐在炕上的客人和老人吃。干粮也要烙两种:一种青稞面干粮、一种白面干粮。白面干粮留给客人、老人和病人吃。家人大部分时间都吃青稞面干粮。能吃到是白面干粮,是孩子们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为了改善生活,主妇们有时会烙一种白面和青稞面掺在一起的干粮,称为“转包城”。


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大通东峡、向化地区现在还种不种青稞。我在东峡出生,又在向化工作过,便在微信中喊东峡的亲戚、向化的乡亲,问他们现在还种不种青稞?都种什么品种?不久,东峡克麻的亲戚说已经有好几年不种青稞了;向化立树儿村的张尕福说已经不种青稞了;向化将军沟村的张成金说将军沟还种青稞,主要品种是“肚里黄”和“白青稞”;向化驿卡村的宋忠录说驿卡还在种青稞,但不是很多,什么品种的他还说不上。


这些年大通地区气温一直在上升,脑山地区播种的时间和川水地区的播种时间已经相差不多了,相比青稞,小麦的产量更多、磨出的面粉更加爽口,这可能就是东峡、向化地区青稞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的原因吧。可是青稞在人们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给养着人们的生命,是我们万万不能忘记的粮食品种。


东峡地区种植“白阿脖”、“红阿脖”、“尕老汉”等小麦品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逢丰收年,“红阿脖”亩产二百多斤、“尕老汉”三百多斤,打出的麦粒饱满,磨出的面很白,做出的饭很香;洋芋品种有“深眼窝”、“红洋棒”、“白洋棒”、“牛踏扁”等,下种时种三袋四袋,丰收时最多能起出二十几袋。


那时候,中秋节之前,庄稼尚未完全成熟,面柜里的面却所剩无几。人们选取小部分成熟的青稞或小麦收割,然后“盘场”——整理出一片打碾场,把这部分粮食率先打碾磨面,以度过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这场最先的打碾活动被称为“碾花场”!勤劳的农村妇女们用“碾花场”打出不多的“新面”给家人做饭,蒸月饼、面桃——过“八月十五”中秋节。真正等待粮食全部成熟、完成收割打碾,要到农历九月,甚至十月。


也有人家并不“碾花场”。“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选取已经成熟的少部分庄稼收割下来,并不打碾,而是把它们铺到火炕上烫干,在石滚、门槛、台阶上使劲摔打,让粮食颗粒脱离秸杆和麦衣,再经簸、筛、拣等环节,收拾出干净的粮食,磨面食用。


“你说的那都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种地上化肥,粮食品种好,去年,我家小麦亩产上八百斤了!种田、收田都是机械化,哪还有“卧铧”“卧碌碡”“碾花场”那些啰嗦事呀。连交公粮的事情都过去好多年了,现在,别说是给国家上粮纳草,国家每年倒给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发补贴哩!”朔北阿家堡的阿姑父说,“吃青稞面已经是养生保健了,我们这里不种青稞好多年,想吃点青稞面还找不到呢!”他笑起来。


解放初期,大通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青稞、大麦、玉麦、黑燕麦,现在小麦成为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以前用来磨制炒面的玉麦、黑燕麦,已经很少有人种了。星移斗转,时光变换,以往人们要去山林田野挖掘采撷的当归、羌活、党参、柴胡……这些中药材堂而皇之种进田地,成为发展群众经济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劳苦功高的碌碡、镰刀、青稞……它们在慢慢退出我们的视界,“卧碌碡”“碾花场”的日子一去不回。高高兴兴奔小康的同时,让我们把那种感恩的情怀传承下去吧!感恩给予我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康祥和的万事万物!敬畏他们!珍惜他们!


(相金玉,女,青海大通人,大专学历。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宁市作协副主席。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发表于《青海湖》《西藏文学》《雪莲》《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部分作品收入青海地区文学类书籍。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