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朋友,还是匆匆而过的陌生人,它都会将其最具特色的一面呈现给你,尤其是大兴旅游业之时代。在陕西洋县,这个朱鹮之乡,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四大国宝”之一的朱鹮。
洋县位于秦岭南麓汉中盆地东缘,因朱鹮而闻名于世界。朱鹮,历史上曾因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被世人称作“东方宝石”,是一种古老而吉祥的鸟儿。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境内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种群,所以洋县被唤作“朱鹮的故乡”。
走出洋县高铁西站,在站前广场上,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朱鹮之乡”四个大字,意在将洋县的朱鹮介绍给全国各地来洋县的人们,当然也包括外国友人。无论在洋县火车站候车大厅,还是在酒店、商场、农家乐、各种商业招牌等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朱鹮影像。朱鹮,已成为洋县甚至汉中的一张文化名片。
金秋十月,有幸与文友一起踏上洋县这片热土,走进朱鹮生态园保护饲养中心,近距离领略这些“世界珍宝”的风采和日常生活起居环境。
朱鹮古称朱鹭、红鹤,系东亚特有种,为雄雌同形同色的鸟类,成鸟全身羽色以白色为基调,但上下体的羽干以及飞羽略沾淡淡的粉红色。喜欢栖息在较高的乔木顶端,在水田、沼泽、溪流附近觅食。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20世纪中期后,朱鹮在世界多国消失。朱鹮被列为‘极濒危动物’,级别高于大熊猫和华南虎。
据导游介绍,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朱鹮曾广泛分布于苏联、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狩猎,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朱鹮赖以生存的家园失去了昔日的安宁,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1963年,苏联境内最后一只朱鹮在哈桑湖灭绝;1979年,朱鹮在朝鲜半岛销声匿迹;1980年12月,日本境内仅存的5只野生朱鹮被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2006年10月其中的最后一只”阿金“死亡,日本本土朱鹮绝迹。这是一组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人类的过度贪婪终于演变成一场噩梦,当人们从梦中惊醒寻找它的踪迹时,它已经杳无踪迹。
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国家林业部委托,开始寻觅朱鹮的影踪。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中国朱鹮专题考察队历尽千辛万苦,行程5万多公里,跑遍14个省的260多个朱鹮觅食分布地,最终于1981年的5月23日,在秦岭南麓海拔1356米的陕西洋县姚家沟内,发现了2对成鸟,其中一对成鸟成功繁殖出了3只朱鹮。也就是说,全球仅存的7只朱鹮在中国洋县。
7只,相对于整个地球,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个数字,但它的发现却震惊了中外。也就是这7只弱小的生命种群,寄托了人们多少希望。然而要让这么濒危的生命种群得到生存和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用爱和艰辛的付出来创造奇迹。正是30多年的坚守和付出,奇迹在中国、在洋县发生了。
为了给朱鹮更好的生存环境,当地政府严令:禁止在朱鹮保护区内使用化肥、农药,禁止开山放炮等活动。这场充满爱心的活动一经开始就坚持了三十多年,从此这群充满爱心的人就把命运和朱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朱鹮是珍禽,洋县朱鹮保护饲养中心在保护和研究朱鹮种群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朱鹮成功以来,目前,朱鹮数量已近2000只。
走进朱鹮保护饲养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朱鹮振翅飞翔的雕塑。在雕塑前,文友们纷纷合影留念,把这值得记忆的美好时刻定格为永恒。
走过一段绿树翠竹掩荫的通道,我们看到了一排敞棚房,前脸用绿色铁丝格网罩着,一只只朱鹮栖息在专门搭建的横杆上。它们也许是见过大世面的,对于我们的到来和拍照熟视无睹,自由自在地或与我们对视,或我行我素,为我们呈现出它落落大方的一面。朱鹮的体羽是白色的,羽基微染粉红色。嘴细长而末端下弯,呈黑褐色,端红。如此化妆,别具一格。朱鹮的腿秀长,平衡性很强,体态秀美,姿态典雅,行动敏捷,端庄大方,美丽动人。据说,当它们翱翔天际之时,一身羽毛洁白如雪,双翅的下侧和圆形尾羽部呈现光鲜的朱红色,给人淡雅而华丽之美感。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来到观察台,透过一个个窗口,看到了一个庞大的朱鹮放飞场,上方全部用网封闭,形成了一个朱鹮的小世界,任朱鹮在这里自由地活动。遗憾的是没看到朱鹮飞翔的雄姿,它们只是在各自的棚内做着该做的事情,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欢欣鼓舞,借此机会展示一番。
于是我就想,笼,网,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贬意的字眼,在这里却充满了暖意,它不仅仅是限制、束缚、封闭,更多的是关爱、安全、保护、繁衍、新生,正是洋县人采取了这种既无奈又温暖的保护性、母爱般之举,付出了无数人大量的心血和辛苦,才使一个濒临绝种的生命种族得以延续,使一个由7的个位数发展到现在的4位数。这是一个惊人的人间奇迹。
此时,几个农民模样的人,穿着连体皮裤正在水塘里劳作,修理水域,清理水草,为朱鹮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良禽择木而栖”。朱鹮选择了洋县,洋县挽留了朱鹮。如今,在洋县朱鹮保护区内,随处可见朱鹮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这是朱鹮之幸,洋县之幸,也是中国之幸,世界之幸。
爱让生命繁衍,爱让奇迹诞生。爱,纯朴而伟大。上网搜索时,无意中搜索到一个“朱鹮母亲”暖蛋育生命的感人故事。20世纪90年代,在花园乡朱鹮营巢区,距离一户人家不远的树上,有一窝朱鹮。为了使朱鹮安全度过寒冷季节,朱鹮保护站的人请这户人家帮忙照看。其实也只是说了一下,并没有任何承诺。然而,这户人家却把事情放在了心上。刮风下雨时,怕鸟掉下窝,半夜三更也要起来查看。乍暖还寒的早春,朱鹮下了一窝蛋。天气变化无常,为防止蛋被冻坏或摔碎,刮大风时,男主人就爬上树取下蛋,让妻子暖在被窝里。女主人心细,怕冻坏蛋,育不出小朱鹮,就用棉花缝了一个小袋子,把蛋揣在胸脯暖着,晚上睡觉也用手小心护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母亲般的精心爱护下,小朱鹮终于平安出壳了。我深为这位母亲的伟大壮举和仁慈情怀而感动。
这是在38年的朱鹮保护历程中,朱鹮之乡的人民用朴实真挚的情感,演绎着一个县与一种鸟的温暖情缘。
在离开朱鹮保护饲养中心的返程中,同车的一位文友忽然惊叫了一声:“看,朱鹮!”当我们顺着她指的车窗外看去时,朱鹮早已飞到了那片树木后面去了。司机师傅说:“如果你在这里呆上一天,随时可以看到朱鹮的身影。”
可见,“人鸟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已经在洋县民间生根发芽,朱鹮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距离也越来越近,它们已经感觉到人类的友好。
朱鹮,是鸟之瑰宝,国之瑰宝,世界之瑰宝,是洋县人之馈赠,为洋县人的无私奉献而心生感激。
春天的执着
春天是执着的,无论寒风怎样阻拦,到了约定的时候,春天都要义无反顾地启程。
按照天文上的划分,立春是春天的开始,尽管此时寒风料峭,尽管还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但春天的门还是如期打开。
春天的气息当初是低调的,像血液一般在日日夜夜悄悄地流淌,把温暖的梦想输送到每一个角落,驱散一冬的慵懒和忧伤。
春天的脚步无声且坚定、执着,所到之处,无不春心涌动,生机勃发。
乡村是春天的第一站,当春天的讯息来临时,那沉睡了一冬的冻土、那万物久久封闭的心,还是被春天的执着所感动,仿佛一夜之间,田野里的麦苗开始返青,由浅黄迅速变得绿油油,油菜花好像画笔一挥,陡然间开成金黄的世界。那些散落在田野里的各等野菜也争相张望,等待着人们去采摘。
对春天的感知,城市相对于乡村来说,稍微迟缓一些,但立春之后,城里人依然能明显感觉到夜短昼长了,天气暖了,便着急地从衣柜里找出春天的衣服,换下厚实的冬装,摇曳出城市的明媚春天。
其实,只要你用心去感知,城市的春天并不比乡村来的迟缓。我每天上班路过的一条街,有一段路与城中河平行,沿着路边也可以说是岸边走着,会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河道里的冰面,经春风一吹,不再是黯然失色,多了几分水灵、几分光洁,焕发出水灵灵、白生生的面容。更让人惊讶的是,不知什么时候,整河的冰面竟然全部消失,碧绿的河水荡漾着喜悦的笑容,把一河的春天渲染的无法比拟。岸边上的柳树,伸展着婀娜的枝条,犹如女人秀发一般飘逸着,每一个枝条上都爬满了青春痘,迎着早晨的轻寒,笼罩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烟柳里。当再次经过这些柳树时,不经意间发现青春痘已张扬成柳叶雏形,咧开小嘴唱响春天的歌,给河堤两岸筑起了两道鹅黄色的长廊。
在城市里,公园里也是春天先觉的地方。那一簇簇迎春花、连翘花,一树树玉兰花、桃花都是报春的使者,让市民们心中溢满了春天的气息。
尽管“倒春寒”“三月桃花雪”也会不时光顾,但丝毫不会减弱人们对春天的盼望,丝毫不会影响人们迎接春天的心情。因为执着的春天不会吝啬自己的博爱,“寒”“雪”过后,依然是明朗的天,依然是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