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溜喉歌作为广西平地瑶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颇受人们关注的。在没有经过包装的自然状态下,溜喉歌所呈现的美给人以纯粹、自然、古朴的感受,这是它能胜过当地其他一些歌谣的原因所在。它以七言诗句为主,偶尔釆用三言做起句,或三、五言间用加快节奏,增强表现力。所以溜喉歌主要借鉴了汉族七言古风书体写成,这是它在所有少数民族歌谣中最独特之处。
在古代诗、歌同体,有诗必有韵,有韵必有词,不仅民间乐坊有,官廷大院更是盛行。诗言志,歌抒意。孔伋《中庸》说“人道敏政”,《乐》为六经之一,足见其“敏政”的功用是不可或缺的。可惜乐经失传已久,人们已难以领略古代音乐那种“三月绕梁,不知肉味”的美感。几千年来民族的融合使中华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为之兴奋之余,同时也感到了众多民族独特性急剧消亡带来的一种失落、一种空虚。于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今文艺、政治领域的共识。
关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与共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文化之间的异同恰好可以看出其中的渊源关系与发展历程。贺州语言博物馆把富川、钟山、八步等区域的都语归属于汉语方言分支,可见溜喉歌与汉族古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现在的困惑。瑶族在历史过程中因迁徙靡常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但也存在一些相对稳定的时期,比如各种文献反映的“千家垌”就是瑶族在江南长期定居的一个事实。在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奉恒高主编的《瑶族通史》里,对千家垌的地域范围有三种表述,最宽广也最为大众认可的就是在洞庭湖一带,包括江浙、两湖两广凡唐宋以前瑶族定居繁衍之地都可称为瑶族的“千家垌”。因此,可以想象溜喉歌曾经在江南广为流传,是当时汉瑶两族共同的“艺术语言”,成为不同民族间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
无论从所处的地缘关系,还是语言的归属分布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到八都瑶与戍卫服役的军事活动关联。据说平地瑶亦称熟瑶或良瑶,是众多被汉族军队招抚之后,从高山密林搬到空旷地带定居的土著或流民(这点和梧州人作“无州”的解释一样,历史上都经过了从无州县所管到编籍为民或从征入伍的一个转化过程)。从“熟”“良”二字可知,平地瑶开化较早,虽然当地风俗汉瑶不通婚,但也不排除特定时期两族血统的交融和文化的沟通认同。特别是明代南方民族政策相对宽松,瑶族身份地位提高,黄册制度更给了少数民族脱胎换骨的机会。江永、富川瑶族十二姓中李唐二姓人数众多,在当地历史相对久远,且有尧舜遗民(麦岭村头岗及月塘唐姓就自称尧子丹朱后裔)的文化背景,于是率先归顺王朝,被派遣到湖南广东四川云南和交趾(即今越南及南宁部分区域)一带戍卫或辅助土司管理。于是平地瑶在历史上屡次担负了特殊史命,成为汉瑶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蓝本。
中国姓氏研究代表著作《路史》成书于南宋,书中记载南方桂粤、两湖蛮夷实为黄帝直系龙苗之后,这是关于南方汉族以及苗瑶等民族起源的一个重要文史资料。作为汉瑶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平地瑶溜喉歌,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或许只有真心喜爱这门乡土艺术的人可以用心灵去感悟了!无独有偶,我国最早的七言民歌就是描写东汉桓帝年间青海羌族边陲生活的,这里撷取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麦青青大麦枯,
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夫何在西击胡,
吏买马,君具车,
请为诸君鼓咙胡①。
这首歌词简单的民谣就是《小麦谣》,它最早记载于《后汉书·五行志》,如果它的曲谱还在的话,大概与我们的《序头歌》“竹叶长长草叶青”一样吧。尽管现存的溜喉歌很少描写戍卫生活,但妇女艰辛劳动的情景是有的,你完全可以从瑶族至今保存的女性“代耕”习俗看到当年战争频仍留下的影子。民歌是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我们还应该更深入地去探讨,找到她灵魂的所在!
①:胡,喉的通假字,汉语古音及瑶族方言二字读音相近。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