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80201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王陶村的古建筑群/尹红芳

点击率:1937
发布时间:2020.12.06

从中部星城长沙出发,近四小时的飞机,近四小

时的大巴,终于在夜幕降临时分,抵达“中国作家看

沁源”采风第一站:山西省沁源县王陶村。

原以为走进素有“煤海之乡”的山西,一路上是如

丘陵般连绵起伏黑黝黝的煤山,当两脚踏入王陶村,

却让人惊叹不已。除了两旁满眼葱绿的白杨,周边便

是如峨冠之崇山,如纱巾之云霞,如衣袂之莽原,如缀

线之溪流。它们浸润于心间,确实令人神清气爽。

沁源,因沁河之源而得名。《山海经·北山经》记

载: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

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

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

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沁河水的滋养下,沁

源这片土地,不仅呈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积

淀了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王陶村如一颗古朴而

温润的珍珠,镶嵌在沁源西北端,见证着沁源绵长的

历史,氤氲着千百年古朴的中华文化。

同行的山西人张素明老师,是一位古建筑研究

领域的专家。甫一踏进王陶村,便和我聊起他所了解

的王陶。他说,你现在看到的,是满眼绿的“生态王

陶”,可深入其里,不知藏了多少秘密呢!

他说的秘密,便是前方一片古朴而错落有致的

古建筑群。

历史的久远,总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神秘感。立

于村头,放眼望去,麻石铺就的古老街巷,雕饰华丽

的门楼,高耸的青砖墙,以及青砖上印迹斑斑的凹凸

不一的雕饰,无声诉说着时代的久远和历史的沧桑。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王姓人在堡则背、王家沟定

居,烧制砖瓦陶器,故起名王陶村。从残存的寺庙、遗

址、碑文、锅灶、瓦片考究,隋唐五代时期,这里便已

有人类居住,迄今已有 1400 余载。

寺庙是这个古村庄的重要景观。晚唐时期,黄巢

起义,在堡则背杀 200 余人,多年阴森可怖,后官民

修起三官庙,才镇住了邪恶。

唐宋时期,全村人还修建了玉帝庙、关帝庙、山神

庙、华爷庙。明清时期,扩建了玉帝庙,增修了孔关岳

庙、进士庙、佛东庙、观音庙、北门老爷楼、东门介神庙、

南门春秋壁。众多的寺庙中,玉帝庙规模最大,品位最

高,三进院落,有正殿、偏殿,山门两旁有钟鼓楼,门外

有高大的旗杆石和雄狮一对,院中有两丈高的琉璃塔,

塑像栩栩如生。碑林画廊,一步一景,整个院落琉璃荟

萃。每到初一、十五,敬香上供的百姓络绎不绝,香烟缭

尹红芳

王 陶 村 的 古 建 筑 群

63

西部散文选刊

绕,钟鼓有声,一派仙风道骨的气氛。每年农历四月、十

月的庙会、进香会,不仅十里八乡的父老前来助兴,就

连外州县游人都慕名而来观光。村里还时常组织隆重

的祭祀活动,辅以大戏秧歌、武术棍棒,热闹非凡。

每逢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晨钟暮鼓,遥相呼

应;咏经诵佛,此起彼伏;香云烛雾,缭绕笼罩;给秀

美的山村,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温馨的色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了上个世纪

中期,王陶村颇有名的寺庙道观荡然无存,剩下的玉帝庙

和孔关岳庙两栋建筑改成了学校。早些年,善男信女们将

残垣断壁翻新重建,将自己的虔诚和佛心倾注于中。

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不远处,炊烟袅袅中,一

栋栋青砖木门雕花窗的古民居映入眼中。沿着一条青

石砖铺就的小巷缓缓而入,一座座充满古朴气息的古

民居坐落其间。从青砖印刻的字迹可辨,这些民居大多

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古香古色的历史韵味镶嵌其中。

“民居”一词,最早来自《礼》: “辩十有二土之名物,

以相民宅,而知其得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

以任土事。”疏日: “既知十二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

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

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眼前这些民居从布局上看,

主要为四合院和楼阁式住房。从建筑材料来看,有土体

民居、木架结构体系民居、砖木混合结构民居等。

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山西,其

民居建筑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最典型的是商业

与儒学双重影响下的四合院。这些宅院,无一例外地

在中轴线上最为显要的地方就建为堂,堂前建一片空

地,空地的上面便是天空,形成了天与地的完美结合。

这些四合院,一般由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

正房以及厢房组成。院子的入口与倒座相结合,将门

设在中间,与官署建筑相似。而一些大规模的院落,

则融合了官府的气势与富商的奢华,由好几个院落

共同组成一个大院落。住宅平面布局,有明显的轴

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

其中一些民居还建有外墙,均用砖砌,做成清水砖

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外观坚实雄壮。院子

内地面则是用砖铺满,内门有木雕精细的垂花门,还

有讲究风水的宅门,周边更多的则是阁楼式住房。

张素明老师解释说,王陶村境内属土石山区,地势

高寒,群山环绕,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林地宽广,以杨树、

槐树、柳树为主。当地居民常常就地取材,以木构架结构

为主,即以木架梁来作为承重的构件,再用土块、土砖或

者砖墙来做围护结构。一些民居正房的房檐特别突出,

除了防雨与遮阳的功能,还可以作为通道。房屋多为阁

楼式两层结构,一般一楼的楼层都高于二楼,人一般住

在一楼,二楼一般是做仓库,另一个作用便是隔热。这些

地方的建筑,一般都是三间两层,通常采用一明两暗的

方式,既有利于采光,又有利于空间的充分利用。

四梁八柱,是人们对沁源阁楼式住房建筑特色

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只有三间房才是真正意义上

的四根梁八根柱子。四梁八柱很像是古庙的建筑风

格,房屋窗户一面的柱子,叫明柱。窗户直接隼接于

明柱上,以一种名曰灯笼心的图案,用细木条勾连而

成。随着房子间数的增多,梁和柱子的根数也随之增

加。根据人们的需求,可在四梁八柱的基础上,改变

为三梁六柱、五梁十柱、六梁十二柱。在建筑的过程

中,先搭结构后砌墙,也叫先立木后垒墙。 1980 年代

前这样的建筑十分兴盛,嗣后由于森林的禁伐,混凝

土代替了土木结构,人们很少再建这种四梁八柱结

构建筑,与此同时,这种建筑技术也将面临失传。

除了四合院和四梁八柱的结构特色,最引人注

目的当属建筑中的雕刻了。抬头望,各种砖雕、木雕

和绘画,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据说均出自清末民国

时期的几位民间雕刻家之手。

相传王陶村郝治家的先祖,其泥、木、石、画匠,样

样齐全:郝桂明为泥木匠,郝桂亮为石匠,郝守图为画

师。其次是郭龙家的先祖,从潞城县微子镇东义村来

王陶,长年累月搞修建,到其曾祖父在清朝同治年间

定居王陶村,祖父郭永富则是远近闻名的木工画师,

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民国时期,汾阳画师周师前来王

陶为戏台、寺庙彩绘梁栋,描绘壁画,将庙宇塑神仙着

色,其功底深厚,以国画、工笔画见长。后收郝守图为

徒,郝守图为人忠厚、心灵手巧,颇受周师赏识,所学

绘画技法,无不悉心传授。郝守图不仅继承了周师技

艺,而且有所创造,花草、山水、树木建筑等静物绘画,

既符合透视原理,又逼真自然;画人物、动物、各部比

例无不符合解剖原理,喜怒哀乐神态各异,性格鲜明。

清末宣统年间,一位名郭有金的木匠,从潞城迁

64

西部散文选刊

居王陶。据说,郭氏乃木工世家,尤其擅长修建寺庙。

郭有金之子郭永富,有一本家传《鲁班经》,深得经中

奥妙,飞檐挑角、升斗插飞、龙头像鼻,乃至飞禽走

兽、花草山水人物的雕刻,无所不能,栩栩如生。

这样的大院落,其砖雕、木雕等各种装饰细部比

比皆是,令人眼花缭乱。每一个雕刻,每一幅画面,都

有其民俗的说法,一件艺术品便是一个故事,令人观

之,回味无穷。

站于古建筑群的某一房顶,眼前高低错落的起

伏变化,一种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神秘感

油然而生。恍惚间,又增一种渺茫的点缀感。悠悠历

史,沧海一粟,人置身其中,亦如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步下阁楼,一条小道蜿蜒开来。王陶村支书史远

良说,这是一条古老的马道。放眼前方,又一别具风

格的建筑群延展开来。走近一看,若干块青砖上依稀

可见“清乾隆 ×× 年”等字样。朝前走去,是一个个商

铺,票号、茶庄、烟店、当铺……凝视间,恍若时空穿

越,走进那繁华鼎盛的历史风云之中。

史支书说,这些建筑与多年前盛行的经商之风息

息相关。千百年来,王陶村地处沁源的交通要道,是方

圆几十个村庄的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受晋商的影响,

王陶村在晚清民国时期商业贸易非常发达,店铺林

立,生意兴隆,再加上一年两次的古庙会(农历四月初

一、十月初一各五天),更是南来北往,人声鼎沸。

早在 1996 年正月初四, 82 岁高龄的颜月华曾回

忆过去,向村民们诉说着这些建筑的过往历史,王陶

村修史的民间专家们将其记录于册。史支书带着我

们,沿着记录中的那些久远的古迹脉络,漫步一圈。

王陶村旧街上,从南到北的千米大街上字号相连,

经营项目五花八门。先从南门西,从王陶村民王来元的

那个宅院说起—— — 原来的字号叫“东升义”,是平遥樊

丑日开的炉食铺和留人小店;刘晋平老院过去的字号

“德承永”,是介休任九令开的面铺和杂货店;旧公社现

在郝保中住的院,过去的字号“万生恒”,先是当铺后来

是面铺,安了两盘磨,用的足踏罗,一天能磨 200 斤小

麦。如今针姓住的院,过去叫“兴盛店”,是襄垣人丑牛、

丑孩弟兄两个开的驴马店;胡建明的木工铺过去叫“泰

山泉”,前院开的药铺,后院酿酒,年产白酒 3 万来斤,

除供市场饮用,五区地带的莜麦种籽基本都用泰山泉

的白酒拌种。再过来的旧供销社二楼地址,原来是骆驼

场,往返内蒙、武汉之间的贸易驼队要在这里歇脚打

尖。韩天胜旧院,原来字号是“协生泰”,为平遥人裴景

和阴布雨开的杂货布匹店;韩金珠之院,是其父韩三则

开的驴马店和炉食铺,字号是“元和店”;师玉米来的院

叫“本立店”,是师玉米来祖父师广林(平遥人)开的驿

马店,后来又改为“七仙聚”榨油店;张永亮院叫“永盛

全”,是张永亮父子开的染房,后来又经营皮货、鞍具;

常天虎院原来是“复盛店”,先是王德远开的药铺,后来

出租娶媳妇用的花轿和织卖袜子、裤带。李春院原来是

“增盛店”,平遥人李玉日、李拉则开了驴马店。北头桥

老爷楼东,原来叫“东台底”,后来有个马师在那儿搞钉

鞋生意。郭景明现在住的院子叫“通裕昌”,是平遥人胡

二小开的屠幸场也兼留人小店。王丽生院叫“久盛店”,

是平遥林泉人赵三狗开的驴马大店。旧医院叫“永茂

源”,酿酒店,由古寨人孙登海、孙学海弟兄俩合伙经

营。惠明则住的院以前是炉食麻花,小饭店。张锁生旧

院是其父张丙生开的炉食铺,字号叫“永盛义”。郝天云

住的院原来叫“万庆店”,是平遥九日开的留人小店, 20

世纪 20 年代住过防共保卫团。史建伟院叫“天义永”,

任民开了绸缎布匹杂货店。崔岫家的旧房叫“昌盛义”,

是崔宏亮、崔宏都弟兄三人开的炉食店,崔记麻花酥饼

飘香十里,远近闻名……真是一幅生动饱满的“清明上

河图”!光是听说这一个个店招,读这一个个画面,便像

是有了气息,有了声响,有了故事。

逝者如斯夫。千百年来,山河巨变,一段遥远的

历史,尘封在逝去的岁月中,可它的故事,却依旧凝

结在这些饱经风霜雨雪浸透的古建筑里。

这一座座古庙宇,一栋栋古民居,风蚀了的雕

刻,斑驳了的墙壁,褪色了的青砖,凝聚了遥远的时

光,凝结了久远的故事,聚合了人生的沧桑。

我想,古老的中华文化便是积淀在如此厚重的古建

筑中,在风霜雨雪的洗礼中,生生不息而源远流长吧!

—— —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尹红芳,女,湖南耒阳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

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耒阳市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企

事业文联专职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凤舞寿岳》《城道》《执

着的力量》等。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